“快看!江豚!”顺着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江心洲护渔义务巡逻队负责人李德平手指的方向,波光粼粼的江面上,7只江豚正在“秀”冲浪,黑灰色的身影时隐时现,人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妙时刻。“在江心洲这片水域,江豚现在四季可见。”李德平自豪地说。
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江豚是长江流域独有物种,曾一度濒于灭绝。近年来,丹徒区江心洲生态农业园区(简称:江心园区)聚焦“长江大保护”,在拥有16.24公里的长江岸线上,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社会参与,坚持不懈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构建起“科技+人力”“执法+共治”的立体化禁渔防护网,为长江大保护贡献独特的“江心经验”,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强基础”向“练内功”转段
长期以来,江心园区禁渔工作面临地理与人文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江心洲是长江冲积沙洲形成,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四面环江,岸线长达16.24公里,拥有近5000亩江滩芦荡和滩涂湿地资源,内部地势低平,岸线曲折,芦苇丛生,非法捕捞隐蔽性强,传统巡查难以全覆盖,对禁渔执法巡逻和生态保护构成天然挑战。另一方面,部分渔民依赖传统捕捞技能,转产安置需长期帮扶。由于江心园区地理区位独特、水域生态敏感度高,禁渔成效直接影响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为此,江心园区积极探索禁渔措施和手段,不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成果,尤其是在“强基础”向“练内功”转段推进过程中,构建起相互衔接、措施有效、保障有力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和全区域“禁渔”防线。
创建“社区共管”机制,出台并优化护渔网格化管理制度,在园区3个行政村成立禁渔自治小组,建立3个固定值班点,做到10个网格“一格一人”全覆盖,专门负责日常巡查与快速响应,实现水域监管的精细化与高效化。对沿江岸线实施网格化标段管理,设立“岸线长”责任制,确保每段水域责任到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园区6名见义勇为人员自发成立护渔义务巡逻队,每日沿江堤巡查,劝离非法捕捞者,并走进校园、社区宣传禁渔政策,开展巡逻200余次,劝退违规垂钓者50余人次,有效破解执法力量不足的难题。
“水陆空”立体执法堵漏洞
科技赋能,让禁渔监管无死角。在江滩、渡口等关键点位布设红外摄像头、无人机巡航和雷达监测设备,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捕捉非法捕捞行为。建立禁渔数据库,整合船舶定位、执法记录和舆情监测,实现“一案一策”精准执法。针对人力难以抵达的隐蔽水域,借鉴优秀地区经验,引入无人机巡航与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江心洲与扬州隔江相望,交界水域宽广,岸线曲折复杂,易成为禁渔监管“盲区”。江心园区通过开展“区域协同”,实现跨区域联合执法。同时,积极开展部门联动,携手区农业农村局、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水陆空”立体执法巡查,堵住监管漏洞。2024年至今,通过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累计清理“三无”船舶5艘,查处违规垂钓、捕捞等违法行为30余起。
形成“护江-富民”良性循环
长江十年禁渔是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性举措,是保护长江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江心园区在展现执法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退捕渔民的安置保障工作,通过“生态补偿+产业融合”模式,确保退捕渔民转产就业。依托园区生态农业优势,引导渔民参与柑橘和“滩八样”无公害蔬菜种植,实现再就业。整合湿地观光等旅游资源,开发“江洲护渔体验游”吸引部分渔民加入生态护渔队或转型乡村旅游服务,形成“护江-富民”的良性循环。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5年,江心园区长江禁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监测数据显示,江心洲水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鱼类资源量恢复至禁渔前的1.5倍,江豚5年数量增加23.42%,种群活跃度显著提升。长江丹徒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滩涂湿地植被覆盖率增加20%,为候鸟迁徙提供优质栖息地,“鸟鱼同乐”成常景。群众守法意识和保护渔业资源环境的自觉性增强,长江十年禁渔知晓率及参与度显著提升,形成“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良好社会氛围。(记者 崔宁华 通讯员 刘怡 王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