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形成于春秋末期,距今约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明清两代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聚的“进士之乡”,依偎在古运河畔,曾是南北漕运的咽喉要道,商贾云集,繁华一时,因漕运而兴、盐业而盛的商贸重镇,更是被大运河宠溺的能吃出鲜、嫩、滑、爽江南水乡温柔魂的美食之城,淮扬菜重要发源地之一。它,就是千年古镇“河下”!如今,漫步在河下古镇,踏着古朴的青石板路,感觉就像穿越了一般,虽然时光带走了昔日的繁华,但时代侵蚀的痕迹处处可见,依旧能感受到千年的人间烟火。古镇历史悠久,古建筑韵味悠长,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坚持科学谋划,赓续历史文脉,提升文化内涵,聚力创新驱动,让河下古镇真正做到“与古为新”。
保护“形貌”,守护文化之根。
每一座古镇都像是一本立体的史书,它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则让其变得更加鲜活。河下古镇是淮安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至今仍完整保持着布局井然的明清街巷风格,现存21条街、91条巷、13家坊,有花巷、茶巷、竹巷、估衣街、莲花街等。“厚重青砖、幽暗青苔、飞檐雕栋、细笔精工”的江淮风融合“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风,使得古镇建筑群格外养眼。古镇上的主要街道均以石板铺砌,保留着百年来车轮碾压的深深痕迹,古街、古桥、古码头,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运河沿岸商贸的繁华,穿梭其中更见生活的气息。
历史上的河下古镇是京杭大运河的漕盐要津,漕运盐粮的必经之地,运河之水不仅滋养了古镇,也哺育了一大批历史人物,《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南宋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抗倭状元沈坤、清代大医学家吴鞠通等都是河下人。因此,古建筑的保护,不单单是形貌的修缮,更是特定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精心修复的石板街、古文楼、中医馆等“百年老字号”,在典雅的灯笼、店旗、牌匾映衬下,尽现千年古镇河下昔日的繁华和古朴。伫立古街的老树,也温柔般地注视着古镇的变迁与辉煌。“老淮安的人文风华尽在其中了。”常听游客挂在嘴边这样说,可见“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淮安河下古镇已成为了当地具有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标识和百姓儿时记忆。
推陈“出新”,激发古镇活力。
让古建筑留下来,也要促其“活”起来。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既不能一味强调开发,也不能盲目保持现状。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古镇虽古,但旅游体验要新。淮安区不断推陈出新,注重价值挖掘,让古镇焕发新的生机。一是能尝鲜。八点多的古镇刚揭开蒸笼,街角烧饼铺腾起的面香裹着晨风,钻进了人们饥肠辘辘的胃,“要浇头自己端啊!”面馆老板掀开青花瓷碗,爆炒鸡蛋的浇头漫过雪白的面条,让人垂涎欲滴;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以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博里农民画展示中心,几位农民正在挥笔作画,一个景美、民富、人和的现代化和美乡村跃然眼前;百年老店岳家茶馓,它不似泡在汤里吃的河北馓子,也不似卷着煎饼和大葱吃的山东馓子,一口咬下去酥脆香甜,碎成小金段留在掌心,不愧是“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扁佳人缠臂金”!二是能出片。伴随着动感的音乐,一束束激光灯点亮夜空,从浩瀚宇宙中的璀璨星空,到充满科技感的未来世界,一个个结合传统文化的光影舞蹈将现代科技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游客徜徉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看表演、赏景观,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古镇的魅力;穿着战国飒袍,行走在青苔石板路上,暗纹提花缎面遇上斑驳城墙的宿命感极易出片。三是能体验。一群能歌善舞的花妖,衣袂飘飘,身姿婀娜,一颦一笑都仿佛带着千年的温柔,当你走在河下古镇,说不定就能与花妖来一场浪漫的邂逅,沉浸式体验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除了花妖恋,还有国潮音乐会、沉浸性戏剧、互动式话剧等众多精彩活动,在古老的街巷中,邂逅不一样的美好,留下属于你的独家记忆。
品一盏茶、听一段曲、赏一出戏......人们在古老的街道上触摸历史,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脚步慢下来,静静住下来,心绪沉下来,沉浸式体验古镇“原住民”生活,才能让河下古镇提升“一阅千年,再阅千年”的张力,激发“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的引力,真正做出“与古为新”!(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