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腾冲 “古茶第一村”: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的茶香馈赠


它宛如大地脊梁上的翡翠秘境,其最高海拔达5128米;它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这一至高荣誉,它就是高黎贡山。

走进这座古老的山脉,多样性植物共生的葱茏绿意,借助丰沛的雨露阳光和适宜的温湿度,疯狂生长。然而古茶树却按照自己的节奏,孤独而缓慢地生长着,宛若时间的活化石,浓缩了千百年光阴,吸纳了日月精华。



云南省腾冲市芒棒镇窜龙村如同一颗镶嵌在高黎贡山脚的明珠,镶嵌在滇西秘境之中。如今这里被称为 “腾冲古茶第一村”,其核心奥秘藏在高黎贡山褶皱里的多样性生态环境中。层层叠叠的茶树梯田顺着山势蜿蜒,古茶树与茂密的原始森林无缝衔接,远远望去,仿佛大自然用绿色绘就的立体画卷。

2025年5月22日,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主题 “万物共生,和美永续” 的理念,在窜龙村的生态古茶园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走进这片茶园,就像踏入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生态系统。



茶脉里的生态传奇

踩着徐霞客的脚步,一步一行在南方丝绸茶马古道上,期待着传说中的绿地依然活在岁月最深处……崇祯十二年,徐霞客开始翻越高黎贡山。在《徐霞客日记》中,他写下《越高黎贡山日记》,详细记录这段翻山越岭的生活,“渐高而陟崖”、“环耸杂沓”、“坠峡倒崖,势甚逼仄”、“大风扬厉”,可见山路的险峻和独特的地理面貌。



在北纬25度的黄金茶带上,海拔1500米的云雾中,高黎贡山的生态系统为古茶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成就了“窜龙茶”成为最具有个性的茶之一。“具印锡之风,不失国茶风范。”印度洋暖湿气流的空气和山间充沛的降雨,滋养着富含有机质的红壤,终年缭绕的云雾形成天然遮阳伞,昼夜温差则赋予茶叶独特的香气与醇厚口感。更令人称奇的是,古茶树与周边的桫椤、秃杉等珍稀植物共生共荣,形成了稳定而独特的生态链,展现着大自然精妙绝伦的平衡艺术。

高黎贡山上的茶叶均为大叶种,内含物质比普通茶树高出30%,营养物质十分丰富。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国制茶智慧的认可,更是对传承千年茶文化的礼赞。回溯历史长河,古人对于用以泡茶之水极为考究。在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说明了水对茶的重要性。在群山环抱之处,窜龙村人延续着古人的茶道精髓,取用山里流淌的龙江水烹茶,尽显古人择水之道的千年传承与自然馈赠的奇妙融合。

茶马古道上的雷响记忆

可见,高黎贡山"茶林共生"的生态系统孕育出了这片独特的古茶群落。

当晨雾拂过1200岁古茶树斑驳的枝干,窜龙村护林员辛开泉轻抚树皮,仿佛触摸着时光的年轮。回望过去的八年,辛开泉不知走过这块熟悉的土地多少次,他以赤诚之心守护着这片古茶树的家园。

“这片古茶园里有近100多棵古茶树,年纪最大的就是眼前的这棵。” 辛开泉的眼中闪烁着敬畏之情。他望向古茶树伸展的枝桠,仿佛看到了千年前先民们在这里辛勤劳作、培育茶树的身影。“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就是不砍不烧,不施农药,这就是我们窜龙的根。” 话语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信念与坚守。在他看来,这些古茶树不仅是高黎贡山浓缩的精华,更是窜龙村的灵魂所在,先辈们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也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晨光穿透高黎贡山的云雾,在青绿的茶树上洒下细碎金斑。如今的窜龙村里,大片小片的茶园随处可见。五月正是村里夏茶茶叶的采摘季节,鲜叶在傈僳族姑娘的指尖翻飞。



远处的老茶厂已升起淡淡青烟,炒茶师傅们正等候着这批带着晨露的鲜叶。经过萎凋、除杂、揉捻等工序,茶香将愈发浓郁醇厚,恍惚间,仿佛看见千年前的马帮驮着茶砖,沿着茶马古道穿越崇山峻岭;又似瞧见祖辈们在茶树下祭祀祈福,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酿成杯盏间的悠长韵味。此刻的窜龙村,时光在这里重叠,茶香与山歌交织,汇聚成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画卷。



“雷响茶,马帮魂。”说起当地人的饮茶习惯,不得不提代代相传的雷响茶。当陶罐在火堆上炸开“雷响”,沙沙摇罐声唤醒了马帮记忆。

升腾着的火苗间,火舌舔舐罐底,糯米与古茶在陶壁间碰撞出“噼啪”脆响,这声“雷响”,就像炸响的春雷,有着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生活美满安康、财源茂盛、六畜兴旺、驮运顺畅。这道诞生于茶马古道驿站的秘制茶饮,不仅饱腹解渴,更承载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商旅时光。



茶魂与家国的双生花

“龙江有四子:封家的汉子、刘家的骡子、周家的银子、常家的谷子。”腾冲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周永沛娓娓道来,远近闻名的“窜龙茶”就是封维德父子开创和发展起来的。翻开窜龙村村史,封氏父子的剪影跃然眼前。



一百多年前,封镇国、封维德父子在茶叶种植与制作领域贡献卓著,其中封镇国更被誉为腾冲“茶神”,窜龙村也因此被称作“茶神故里”。

腾冲大面积种茶,形成产业,始于封镇国。1916年解甲归里,从任巡检之地小勐统(今临沧市属地),他用马驮回数十驮茶籽,赠予乡亲种植,这批难能可贵的优质茶种就是如今窜龙村普及的勐库大叶种。泛黄的《种茶浅说》手稿上,清晰可见封维德把茶叶的播种、育苗、移栽、管护、采摘、加工等方法进行了系统整理。这位当地茶叶训练所创办者,将茶艺传授与民族气节熔铸一体。“这里的茶叶从不被人重视到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之一,封氏父子功不可没。”周永沛说道。



抗战结束时,封维德积极推广茶叶生产,提出了“户植千株茶,家家衣食丰”的理念,开启了家家户户规模化种植茶叶的新乐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窜龙村重视茶叶生产,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满足茶叶销向周边各地的需求,依靠茶叶产业积累的资金,窜龙村建成了当地第一座水电站,成为芒棒镇最早用上电的村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茶叶产业打下的坚实基础。

时光流转至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也唤醒了窜龙村村民心中更大的渴望。村民们种茶积极性高涨,守住老茶园、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茶叶早已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经,封家人种下了地平线上的茶树,把最美好的味道,揉进了这个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古村落。近百年来,后来人追随着古茶的足迹,跨越时光,使一缕茶香在这片土地上历久弥香。如今,封家老宅斑驳的砖瓦间,依然回荡着“腾冲茶叶看芒棒,芒棒茶叶看窜龙。”的民间口碑。

茶香里的产业蝶变

当高黎贡山的大树杜鹃与茶树共享同一方土壤,当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啼鸣与采茶歌声交织,生物多样性不再是抽象的保护概念,而是具象为茶杯里的山野气韵、茶农手中的生态红利。

窜龙村拥有2200多亩老茶园、12000多株古茶树,其中胸径在5厘米以上的古树茶接近2000株。如何让古茶树“焕发新生”成为村里的新课题。20年前,今绮罗茶业创始人秉承一个茶人的信念,坚守、传承封家茶的铿锵致诚,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12年前,腾冲山水嘎嘎茶厂创始人被高黎贡山下的青山绿水所吸引,凭借一腔热血,在此扎根创办茶厂。以 “封老爷” 为茶叶品牌命名,旨在做一杯干净的茶,。除了管理自有海拔2000米的野生古茶园,守护百年古树,茶厂主动与周边村民合作,建立起 “企业+农户” 的共赢模式。“我们从不拖欠茶农的茶钱,也让大家参与到我们自有茶园的管理中来,这样的良性互动让我们的感情更深。”腾冲山水嘎嘎茶业负责人马光铭说道。“封老爷” 品牌不仅让古茶树的价值得以充分挖掘,更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续写着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的动人故事。



“我的茶园12亩大,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分之一,总收入增加了6000余元。”窜龙毗邻的大田坡村支书杨超权笑得合不拢嘴。腾冲山水嘎嘎茶厂入驻以来,窜龙茶区1000户茶农携手守护数千亩茶园,收入翻倍增长。茶厂与农户建立的收购机制,让茶农们吃上 “定心丸”。标准化、科学化的种植培训、更让茶叶品质节节攀升。这片承载着岁月沧桑的茶园,早已不再只是村民眼中的谋生之地,而是当之无愧 “点茶成金” 的福地。



如今,茶叶更是窜龙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据腾冲发布公众号显示,目前,村里年茶叶收入达180万元,茶已然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金叶子的未来图景

在窜龙村,生物多样性是 "绿水青山" 的本底,传统工艺是 "文化根脉" 的载体,现代产业是 "金山银山" 的桥梁,三者共同谱写出 "生态美、百姓富、文化兴" 的乡村振兴乐章。“我们窜龙村,因为一片茶叶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周永沛充满自豪,他认为,高黎贡山的古茶树群落也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史书。从婚俗中的“茶礼盐巴”到餐桌上的“茶叶煎蛋”,再到治牙疼的草药,从茶饭到茶酥……傈僳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与茶树相伴,早已将种茶、制茶、饮茶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夕阳西下,窜龙村竹口弦传承人曹大爹的竹口弦声飘过新修的公路,篝火映照着傈僳族采茶姑娘的打跳舞步,窜龙村的“金叶子”正在世界茶版图上熠熠生辉。正如芒棒镇党委副书记范茂积所说:“未来,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窜龙茶,重拾‘茶神故里’的品牌。”

1200年的古茶年轮,镌刻着岁月的沧桑;百年前封氏父子的规模化种茶,传承着坚守的信念;新时代的产业蓝图,勾勒出发展的希望。这些元素在高黎贡山的云雾中交融碰撞,共同谱写着一曲永恒的茶歌。





这片浸润着生物多样性精华的 "金叶子",正在从滇西秘境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更多人在茶香中读懂:当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达成共识,自然的馈赠终将转化为最可持续的幸福。

编导/方文浩 常瓅 摄像/姚远 李慧 灯光/田申 贾文涛 剪辑/陈嘉骏 文稿/常瓅 方文浩 旁白/龙秦琴 包装/刘香楠 视觉设计/贾辰婧 李岩

鸣谢

云南省腾冲市芒棒镇人民政府

云南省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腾冲山水嘎嘎茶业公司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