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敢当弄潮儿 奋力挑大梁|以“人才友好”擎动苏州向上

最近,苏州血霁生物创始人朱芳芳博士十分忙碌,她的团队年初刚获得数千万元融资,眼下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血小板新药的临床试验,这项创新成果有望突破传统献血限制,掀起新的“输血革命”。

2021年,朱芳芳通过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落户,仅用4年就打造出全球领先的体外再生血小板企业,成为苏州以人才驱动创新的生动缩影。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目标,苏州正以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为支点,加快撬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持续推动城市能级向上突围。

 从“背包客”到“产业军团”

2021年,赵昕瞄准芯片基因合成赛道,和两名同学一起来到苏州创业。这项需要融合十几个交叉学科的新技术,十分考验人才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

“当时背着背包就来了。”赵昕之所以这么笃定,正是看到苏州深厚的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全链条产业生态的完善,以及其背后形成的强大人才“磁场”。4年间,团队从3人扩展到近60人,3款芯片成功流片开始量产,商业化迈出坚实步伐。去年发布的首届苏州青年科学家10人名单,赵昕位列其中。这是一项面向35岁以下人才的荣誉,不仅颁发50万元奖金,今年更升级为直接认定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将给予购房补贴与企业股权投资支持。

“人才友好”的密码何在?“搭建最广阔的舞台,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让人才心无旁骛地施展抱负。”苏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开放包容的苏州,正致力成为天下英才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富之地。

连续举办16届的国际精英创业周,已吸引4万多名高端人才汇聚,促成近1.4万个项目扎根。持续10年的“校园苏州日”活动精准搭桥,将人才与企业紧密相连。目前,苏州人才总量已达407万,高层次人才45万。正是在这“产才融合”的沃土中,一大批“背包客”迅速成长,汇成推动苏州“1030”产业体系建设的“生力军”。

政策体系的精准护航同样关键。苏州目前已构建起“1+8”人才友好型政策体系,覆盖顶尖、领军、紧缺的“塔尖”人才和技能、通用的“塔基”人才,提供梯度化强力支撑。今年,苏州人才战略再发力,“百万人才新增计划”剑指三年引才百万;“百校千企联盟”无缝链接百余所高校与本地千余家企业,促进协同创新技术转化;“百亿人才基金”构建全周期金融链,重点浇灌产业新星。

铺就成果转化“快车道”

在苏州工业园区缘聚医药实验室里,一款脑卒中治疗新药正经历关键的研发冲刺。数月前,这个南京医科大学李飞教授的突破性成果,还只是一项“沉睡”的专利。

“新药研发‘十年十亿美金’的高风险,常常让前沿技术深锁实验室。”李飞坦言,企业怕风险不敢投,科研团队缺经验不敢放,转化之路“两端堵”。

苏州以系统性变革打破僵局。去年11月,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的精准对接下,李飞团队的专利以5000万元成功转让。这背后,两大创新机制发挥关键作用,“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减轻了药企前期成本压力;园区首创的“园研保”覆盖全链条风险,彻底消除供需双方信任障碍。

先进材料领域同样上演着协同转化的精彩故事。上海交大吕维洁团队将钛合金耐热极限从600℃提升至800℃,技术虽全球领先,却一度难以走出实验室。了解情况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迅速介入,采用“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商业推广”全链条模式,通过“拨投结合”解决早期融资难题。去年年底,相关孵化公司在苏州成立,目前6000平方米厂房建成,4条产线即将投产,预计5年后年产值超2亿元。

铺就成果转化“快车道”,苏州深度强化平台支撑、金融支持以及机制革新。以重大平台为枢纽,苏州目前已打造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中国科学院苏州转化平台,并密集布局33家概念验证中心、17家中试平台、11家省级标杆孵化器,构建起连接超260所高校的创新网络,4400余名专业技术经理人成为“红娘”,把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金融支持方面,苏州汇聚超3000只、规模超万亿元的基金,并推出“科创指数贷”、重大科技攻关险等创新产品兜底,大幅提升转化效率,目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已突破千亿元。

近期,苏州发布支持高校技术转化15条新政,首次明确建设高校成果转化办公室,组建“驻校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前挖掘优质成果,助力实验室成果更快实现产业化。

抢占科创高地驱动产业跃升

6月28日,苏州信达生物研发的全球首款GCG/GLP-1双靶减重药获批上市,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引发行业关注。这家2011年成立的创新药企,目前已成长为手握10余款上市创新药的行业领军。

“苏州‘真金白银’的人才政策为公司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信达生物人力资源副总裁高剑锋介绍,近3年,公司110多名人才获得约400万元补贴,这些补贴直达个人,让年轻科研人才安心扎根,成为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

人才是颠覆性创新的源泉,更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数据显示,苏州当前超八成科创板及独角兽培育企业由市级以上领军人才创办,98%的领军人才深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年初,一家掌握全球领先光互联芯片技术的苏州新公司崭露头角。该公司获得三位院士力荐,一举拿下6700万元天使轮投资,成为国内产业化领跑者。创始人谢崇进已是行业知名的光通信科学家,他的创业目标就是要借助苏州深厚的产业基础,解决AI计算互联瓶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合流。

鼓励人才企业成为“单打冠军”,更通过有效组织形式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去年6月,国内对话式AI领军企业苏州思必驰牵头,联合科沃斯、上海交通大学、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老板电器等组建“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凭借思必驰自研语言大模型和全链路语音交互技术,半年内便攻克多项复杂环境下的语音交互难题,多项成果已应用到具体产品,走入大众生活。

“快速攻坚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实施聚焦细分领域、梳理关键技术清单、遴选龙头企业、联合研发机构、设立博士后站、打造终端产品等“八个一”机制,苏州目前已成功组建235个创新联合体,800余项联合攻关任务正加速推进。

教育、科技、人才深入协同,让产业爆发更大能量。今年1—5月,苏州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1%,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2%。7月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将举办,苏州再次释放对接成果转化、聚力人才科创的强烈信号,一大批人才携带创新成果及项目已在路上。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盛 峥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