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某社交平台上一段视频爆火。一位美国女博主为正在户外烧烤的父亲送上了一份父亲节礼物——一顶中国制造的太阳能风扇帽。随后,这款产自“世界超市”浙江义乌的太阳能风扇帽开始在美国多个线上平台走红,开始热卖。今年以来,不只有火出圈的太阳能风扇帽,更多中国好物在世界受到热捧,从“GO中国”到“中国购”,入境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又一张名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94.6%,退税金额增长93.2%。
“中国购”的兴起绝非偶然,既是国内提振消费的关键一环,更是政策创新持续赋能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不断升级离境退税政策: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退税起退点下调至200元降低消费门槛,现金退税金额上限提升至2万元优化支付体验;同时,“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入境支付体系进一步推广,让境外游客在华消费更省心。不仅如此,各地还结合地方特色细化政策落地,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福建推行离境口岸互认机制,境外游客在泉州购物后可直接从厦门离境核验;川渝滇陕四地打通跨省口岸互通通道,旅客在四川购物后,可灵活选择重庆、西安等多地办理离境手续;四川德阳的“码上退”小程序实现“指尖轻点、退税秒办”,北京的支付宝“碰一下”功能则让退税款实时到账……一系列政策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体验,让每一位入境游客都真切感受到开放中国的便捷与魅力。
“入境流量”持续转化为“消费增量”的背后,更闪耀着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的光芒。如今,全球游客的“中国购物清单”愈发丰富,从服装、食品到手机、翻译器,从智能家居到小家电,中国商品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在购物车里不仅有丰富的品类,更有科技和创新,无人机、可穿戴设备等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创新事物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产物。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反馈,中国制造迅速反应、及时回馈,快速更新迭代,这是中国制造能力的升级,更是科技创新的体现,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产业链的完善,更释放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是“中国智造”的又一次出圈。行李箱里满载的商品,是对“中国制造”投下的“信任票”,也是对中国发展的认可。
行李箱里的“中国记忆”,折射出的是愈发坚定的中国文化自信。“GO中国”更多是在开启一次中国文化沉浸之旅。凭借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城市魅力,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游客的理想目的地。如今,消费结构在升级,从打卡科技产品商店到文博场馆,从体验中式服饰到品尝中国老字号,在商品端,消费者已从最初的旅游纪念品升级为高附加值商品,而在场景端,游客已从景区商店转向各类城市生活空间,更多的“被动消费”正在转化为“主动购买”。中国商品不仅在“向新而行”,更在“向质飞跃”:越来越多产品融入“中国故事”,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让全球消费者在使用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实现了从“商品输出”到“生活方式传播”的价值跃迁。
“中国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国际交流和互通增添了新注脚。接住“世界流量”,未来,中国还需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市场开放、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在更多的双向奔赴中,向世界展示一个更为自信、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让“中国购”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书写更多互利共赢的新篇章。(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