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荔枝网评:江苏发布长江非遗规划 让千年文脉在保护中奔涌向前

特约评论员/郭元鹏

到2027年,长江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基本建立;到2035年,建成与江苏文化强省地位相匹配的长江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展示区……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编制的《江苏省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规划》范围涉及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和南通8个设区市,规划期为2025年至2035年。

长江奔流千年,孕育了江苏独特的地域文化。云锦的流光溢彩、淮扬菜的匠心独运、江南丝竹的婉转悠扬,皆是这条“文化长河”里的璀璨明珠。但随着时代变迁,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人走技失”的困境,技艺传承断代、市场认知薄弱、保护手段单一……此次《规划》的出台,正是直击痛点:从资源调查记录到数据库建设,从“种子计划”培育传承人到“文旅融合”拓展应用场景,每一项举措都瞄准“系统性保护”,既守住非遗的“根”与“魂”,又为其注入时代活力。

《规划》的核心亮点,在于“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它以严谨的制度筑牢保护根基。开展长江非遗资源全面调查、厘清项目分布与传承现状、建立急需保护项目名录,让每一项非遗都有“身份档案”;完善传承人动态评估与退出机制、通过非遗“种子计划”培育新生力量、“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并重,确保了非遗在传承中不褪色、不失真。另一方面,它以开放的思维探索发展路径。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让江南丝竹走进校园;深化“非遗+旅游”融合,在苏州古城、宜兴窑湖小镇等打造非遗客厅;借助科技赋能建设数字展厅,让云锦技艺通过屏幕触达更多年轻人。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能走进日常生活、对接现代需求的“活文化”。

尤为可贵的是,《规划》始终紧扣“长江文化”的整体性与地域性。江苏长江沿线8市,承载着吴越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不同脉络,《规划》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强调“一江串联、百花齐放”——既重点打造南京云锦、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等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品牌影响力,也为蓝印花布、传统戏剧等地方特色项目搭建传播平台;既构建全省统一的非遗数据库,也支持各地建设特色传承体验设施。这种“整体统筹+地方特色”的布局,让长江非遗的多样性得到尊重,也让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得以彰显,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

十年新增10项国遗,目标背后是江苏对文化传承的坚定决心。非遗的保护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从此次《规划》的细节中不难看出,江苏的探索不仅关注“数量增长”,更注重“质量提升”——不仅要让非遗项目“入选名录”,更要让其“融入生活”;不仅要培育传承人,更要培养大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当云锦纹样出现在现代服饰上,当淮扬菜技艺走进寻常百姓家,当江南丝竹旋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国风曲目,长江非遗才算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

长江万里奔涌,文脉千古流芳。《规划》的发布,既是对过往保护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十年的动员。相信随着《规划》的落地,长江非遗将在江苏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纽带,为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郭元鹏)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