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终场哨声在伊宁县体育中心响起,数万观众的欢呼声冲破云霄——伊宁“村超”这场足球盛宴,不仅是2025年石榴籽杯新疆群众“三大球”联赛的高光时刻,更是南通援疆两年来深耕“杏乡足球梦”结出的硕果。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一笔笔援疆资金、一次次青训帮扶、一场场跨区域赛事,让足球成为两地情感联结的桥梁,也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绿茵场深深扎根。
硬件焕新:625万援疆资金激活“足球地标”
2023年,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投入625万元援疆资金,启动伊宁县体育中心功能优化提升项目。项目实施后,曾经陈旧的看台被升级为可容纳1.5万名观众的现代化观赛区,附属设施焕然一新。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新建的五人制足球场,如今每逢比赛日,这里便座无虚席,呐喊声与欢呼声汇成激昂的乐章。“改造后的体育中心不仅是赛事场地,更成了全县足球爱好者的精神地标。”伊宁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业余体校校长张伟感慨道。硬件的升级不仅为伊宁县“村超”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更让当地群众第一次拥有了专业级的足球观赛体验。
资金赋能:从县域赛场迈向全国冠军舞台
“每年的援疆资金如同清泉,滋养着伊宁足球的发展土壤。” 张伟指着2025年最新到账的专项经费介绍,资金精准用于赛事运营、队伍训练与宣传推广。而2024年,南通工作组更实现突破性尝试:选拔15名伊宁足球爱好者组成“村超”代表队,远赴江苏参加2024年第四届“全民健身 健康中国”全国县域足球赛江苏省总决赛暨江苏乡村足球嘉年华总决赛。作为特邀参赛队,新疆伊宁县“村超”代表队在南京赛场凭借顽强斗志一路突围,最终捧起江苏省总决赛冠军奖杯。
“当队员们在千里之外的江苏夺冠时,我们切实感受到南通援疆为伊宁足球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 张伟感慨道,这场胜利不仅让伊宁“村超”在全国赛事中崭露头角,更让球员们读懂“足球梦想从无边界”。
青训造血:从“授人以鱼”到构建长效人才链
在南通援疆的蓝图中,资金与赛事只是“短期输血”,培育本土足球人才才是“长效造血”。2023年起,南通援疆工作组联合海门珂缔缘足球俱乐部,选派专业青训教练团队常驻伊宁。这些来自“体育之乡”的教练带来了先进的训练理念:为青少年量身定制课程,从基础颠球到战术配合,从零搭建校园足球训练体系。
如今的伊宁县,已建成3所足球特色学校、4个青训基地和1个足球俱乐部,形成了“有学上、有球踢、有教练带、有职业通道”的完整培养链。“孩子现在能跟着专业教练系统训练,未来甚至有机会走上职业道路。” 张伟眼中闪烁着希望,“这才是南通援疆给伊宁足球最珍贵的礼物。”
团结铸魂:足球成为各民族交融“黏合剂”
“体育援疆不只是赛事和基建,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伊宁县委副书记、江苏援伊·南通工作组组长施张范道出了援疆工作的深层意义。在“村超”赛场上,各族球员同场竞技;观众席上,各民族群众挥舞着旗帜共同呐喊;赛场外,南通与伊宁的足球爱好者通过友谊赛、研学频繁互动。
“足球让不同民族的孩子肩并肩奔跑,让两地百姓手拉手交流,这种情感的联结比奖杯更珍贵。”施张范表示。
未来可期:“足球+文旅”打开融合新图景
站在体育中心的看台上,施张范勾勒出清晰蓝图:“我们要为伊宁铺就更广阔的足球发展之路。”未来,南通援疆将深化青少年足球训练体系、擦亮伊宁“村超”赛事品牌,全力推动“足球+文旅”融合,伊宁青少年也能奔赴“体育之乡”南通,与沿海城市的同龄人切磋球技、增进情谊。
南通援疆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体育援疆不仅是硬件设施的完善、精彩赛事的落地,更是梦想的播种、情感的交融。当伊宁县的孩子们在绿茵场上尽情奔跑,他们追逐的不仅是足球梦想,更是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书写着动人的中国故事。 (通讯员 热依汗古丽·塔衣尔江 记者 冯铮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