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云港徐圩新区石化科技馆科普小剧场内,“疯狂科学实验室”的“爱老师”正带领三位性格鲜明的小学生展开一场趣味探秘之旅。他们通过“空气炮打碉堡”认识了“涡流原理”,在“悬浮飞弹”游戏中感受了“伯努利效应”,还借助“平面镜成像”体验了腾云驾雾的奇妙错觉。在协作完成一个个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科学不是一个人的江湖,而是比武侠更酷、比魔法更真实的集体探索。

从“难学”到“神奇”:石化科技馆的课堂革命
从“难学”到“神奇”,这正是石化科技馆推动“课堂革命”的生动缩影。在这里,知识的传递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单向灌输变为多感官互动,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你们看,这个分子模型好像乐高啊!”学生们一边兴奋地拼接聚乙烯分子链,一边在动态分子模型前展开热烈讨论。原本在黑板上枯燥抽象的化学公式,在这里变成了可触摸、可旋转的立体结构,碳原子与氢原子在学生们手中自如组合,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新海实验中学的化学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这种直观体验胜过千言万语的理论讲解。当学生们亲眼看到化妆品中的甘油、书包里的合成纤维都源自这些分子组合时,他们对化学的态度从‘难学’变成了‘神奇’。”这种教育模式的革新正在重塑年轻一代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技馆“出圈”:既是魔法课堂也是新质生产力展示窗
作为全国首座化工主题科技馆,连云港石化科技馆在今年成功入选首批“江苏省新质生产力科技馆”,标志着其在展示产业创新成果、推动科普融合方面获得省级权威认可。石化科技馆围绕“化工、未来”两大主题打造十大展区,以“好看又好玩”的理念打破“科普馆只给小朋友玩”的刻板印象——这里既是孩子们触摸化工世界的“魔法课堂”,也是年轻人热衷的科技打卡地。通过“产业知识科普化、抽象概念可视化、复杂原理互动化”的创新路径,石化科技馆系统展示了从化学原理到产业化应用的石化全链条,并聚焦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核心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新能源技术在石化领域的融合案例,将前沿工业成果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科普实践。
此外,依托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区位优势,连云港石化科技馆积极拓展“科技馆+工业园区”工业旅游模式。游客在馆内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后,可预约参观周边实景场地,如工业废水处理中心、人工湿地等,形成“先认知后体验”的递进式游览动线。自2024年10月开放以来,该馆累计接待参观者超15万人次,其中中小学生研学团队占比达45%。

夕阳西下,带着满满笔记和手作模型的学生们仍不舍离去。这堂没有标准答案的“化学课”,已在年轻心中种下探究真实世界的种子。当课本知识遇见产业实景,当公式定理化为可触摸的奇迹,科学素养的培育便在课堂之外,生发出更广阔的生命力。未来,连云港石化科技馆将持续深化内容建设与跨界合作,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教育与实践基地,为培育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