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李群
11月22日,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福建漳州核电2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电,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也奏响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强音。
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在突破“卡脖子”难题的决心与韧劲。回望中国核电发展历程,曾长期面临“引进依赖”的困境,核心设备、关键技术甚至标准体系都受制于人,产业发展处处被动。“华龙一号”的研发者们怀揣“拥有完全自主核电技术”的理想,在多年行业积淀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二次创新与自主研发并行的道路,用坚守与攻坚打破了技术垄断的壁垒。
从核心堆芯设计的技术突破,到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创新;从极端工况防护技术的迭代升级,到无数次试验台架上的反复验证,“华龙一号”用无数个“自主首创”筑牢安全屏障。如今,它已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核心装备实现高度国产化,彻底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立足全球视野的开放兼容式突破,既汲取世界核电发展的有益经验,更扎根中国工业实践的深厚土壤,既坚持自主可控的底线,又保持开放合作的胸怀。这正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精髓所在,唯有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不被“卡脖子”,才能为国家发展筑牢安全基石,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事实反复证明,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科技自立自强就是空中楼阁;脱离了产业链的协同支撑,单点技术突破难以形成持续竞争力。“华龙一号”的成功,正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又通过技术创新牵引产业链升级,最终锻造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底座,为更多大国重器的诞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科技自立自强既是立足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彰显大国担当的应有之义。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科技的突破不仅要服务于本国发展,更要为人类共同命运贡献力量。“华龙一号”用自主创新的成果,向全球提供了绿色低碳的能源解决方案,生动诠释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世界意义。
从秦山核电的“国之光荣”到漳州基地的“华龙腾飞”,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历程,正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漳州核电2号机组的并网成功,是一个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核心地位,持续锻造全产业链优势,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攻克技术难关,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创新落地,就一定能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诞生更多大国重器,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浪潮中勇立潮头、领航前行!(李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