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纪念无锡国专创校105周年暨唐文治先生诞辰160周年学术研讨会落下帷幕,然而,“守国学根脉”的精神余韵依旧在江南文脉中久久回荡。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这所仅存三十年的私立学校,何以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精神坐标?其凝练的“国专精神”,又为何能跨越世纪、烛照当下?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文史专家学者围绕这一命题各抒己见,字里行间皆是对这份文化坚守的敬意与深思。

烽火弦歌:绝境中的文化坚守
“曾祖父唐文治以实业、教育、文化三条路践行救国理想,创立的‘唐调’如今成为非遗,他‘先立人后立业’的理念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唐文治先生曾孙唐德明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
一切要从百余年前的一个冬天说起。1920年12月,国学大师唐文治在惠山之麓创立无锡国学专修馆(后定名无锡国专),以“研究本国历史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为宗旨,汇聚章太炎、钱基博等一众宗师,学术水准比肩国立大学。直到1950年合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时,仅历三十载春秋的无锡国专,已培育千名英才,其中多为文史领域扛鼎之人。在那个传统学术备受冲击的时代,无锡国专始终坚持以教育守护国学生命力。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淞沪会战爆发,无锡国专踏上了“九年十迁”的流亡之路,从无锡辗转至湖南长沙、广西桂林,最终在广西北流山的荒僻村落立足脚跟。彼时,教授们收入微薄,住宿逼仄湿滑,老校长唐文治积劳成疾,冯振代行校长职务。冯振以自家竹棚为教室,妻子变卖嫁妆换米供学。如此苦难之下,师生们凭着“人生惟有廉节重,世界须凭气骨撑”的信念,坚持传承中华文化,真正做到“戎马转徙,未尝一日废弦诵”。唐文治面对汪伪政权的威逼利诱,以“行年七八十,此字可不签矣” 明志;王蘧常、陈石英、裘维裕等教授毅然辞去伪职,被赞“反伪六教授”,用气节为教育注入灵魂。
这份气节与风骨,正是唐文治先生的精神内核,也是最值得我们传承的精神图腾。
革新育才:教育丰碑的鲜明底色
“无锡国专最了不起的革新,是打破了‘国学=守旧’的偏见。”“这种‘守正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的教育理念,正是当下传统文化教育最需要借鉴的智慧。”“创了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国学教育范式,为赓续中华文脉发挥了独特作用。”……论坛期间,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解构唐文治思想与无锡国专的历史价值。
回望无锡国专办学的三十年,这颗“国学天空的耀眼流星”,终是以鲜明特色铸就教育奇迹。
无锡国专的教学模式,从一开始就突破了“日讲月课”的旧书院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无锡国专强调“不尚空论,注重实在”的准则,要求师生深耕原著,即便是体系化学科也尽可能以原典为核心。在师资建设上,学校兼容并蓄,重学识轻资历,礼聘陈衍、钱基博、冯振等名家执教,设双周学术讲座,不仅聘请校内教授讲其所长,还邀请校内外鸿儒主讲,不同流派荟萃一堂。尤为可贵的是,无锡国专摒弃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迂腐学风,以“经世致用”为教学宗旨,引导学生们走出教室,一次又一次加入“一二·九”运动等爱国主义斗争洪流,让爱国成为校园底色。
在这份坚守与革新中,无锡国专培育出了唐兰、吴世昌、冯其庸、范敬宜等文史哲及各领域翘楚,在烽火与传承中点燃了不灭的文化星火。
文脉永续:跨越世纪的精神回响
谈及此次论坛的意义,无锡国专研究专家、江南大学刘桂秋这样认为:“通过学术研讨会,将对无锡国专、唐文治先生的研究,扩展到更多的学术圈子和更广泛的人群中,这对于无锡国专文脉及精神的传承发展有积极意义。”

1950年,无锡国专合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三十年虽转瞬即逝,其精神却在江南大地上生生不息。近年来,无锡围绕“让国专精神活起来”推进三项关键举措,形成“馆(无锡国专纪念馆)、研(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院(无锡国专书院)”三位一体的传承格局——
2022年,无锡国专纪念馆在无锡县学旧址开馆,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多媒体技术等展陈手段,系统展示了无锡国专的办学历史,再现峥嵘岁月。2023年,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成立,深挖其教育理念、学术贡献与文化价值。无锡市国专历史研究会会长严克勤表示:“研究会成立两年来,推动纪录片《风雨国学魂》播出、开展‘文治之路’研学,此次研讨会更是汇聚专家挖掘新课题,助力国专精神弘扬。”
坐落于无锡梁溪老城厢德兴巷里的国专书院,则延续书院教学传统,开设国学讲座、经典诵读与传统艺文体验等活动,推出“唐调学习课程”“国专典籍文创”“文治之路研学”等创新游学产品,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市民日常。
从纪念馆的展陈到书院的研学,从唐调的传唱到文创的出圈,这种“让传统走进日常”的传承方式,恰恰是对唐文治先生办学初心的最好回应。

如今,当我们聆听唐调吟诵、触摸旧卷残页,实则是与那些旷野诵诗、寒窑著书的先贤对话。无锡国专留下的“守根脉、历坚韧、传薪火”的精神内核,早已化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养分,成为“未尝一日废弦诵”的传承自觉。正如专家学者们在研讨会上所说的那样,“唐文治思想与无锡国专的历史价值,不在过去的丰碑,而在当下的回响。”
不忘历史,方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方可精于创新。无锡国专,这颗闪耀于国学天空的“流星”,正是历史与先贤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也将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深厚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