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每周一籍丨江苏文库·精华编之《剧说》:“剧说”很精彩!





《剧说》

【清】焦循 撰

陈居渊 徐宇宏 校点

凤凰出版社

2020 年 12 月

内 容 简 介

众所周知焦循是清代中期的一名大儒,一生精通经学、易学与算术,著名的《孟子正义》便是出自他之手。不过千万别以为他就是个老学究,除了学术,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狂热戏迷。

出生扬州的他从小耳濡目染,童年时期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看戏。8 岁的时候就追上星了,台前幕后的追着戏曲演员跑。

在焦循的回忆里,家乡的街头巷尾总有搭台演出的戏班,前日演昆曲《双珠》《天打》,次日演《清风亭》,附近四乡农夫、渔人闻讯赶来观看,欢聚一场。



焦循画像

到了暮年,这种爱好依然持续,他还带上一家老小,荡于北湖之上,沿湖观阅湖滨棋布的戏台,并写诗《观村剧》记录看戏的欢乐心情。

他的儿子焦廷琥曾在《先府君事略》中记道:"‘花部’演唱,村人们每就府君询问故事,府君略为解说,莫不鼓掌解颐。"焦循还注意向别人讨教,潜心搜集地方戏曲见闻。

嘉庆十年(1805),这位骨灰级戏迷完成了戏曲论著《剧说》6 卷,并在长期生活的体验积累中,酝酿撰写出专著《花部农谭》。

《剧说》是我国戏曲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焦循众多戏曲著作中成书时间最早、内容最为庞大的一部。主要纂辑汉、唐以来一百五十余家论曲、论剧的杂录,记载了流传在乐府、梨园、教坊、青楼、乐户中的一些遗闻轶事,考察了一些故事来源,分析研究了一些古典剧、曲。对戏曲方面某些问题的渊源与演变、角色命名的由来和含义,也作了探讨。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地处交通要冲的"淮左名都"扬州,是全国南方戏剧中心。众多剧种声腔竞相荟萃,"花""雅"之争,纷呈异彩。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记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那时,新兴的"花部"剧目,被清统治者视为有伤风化,被文人鄙薄。独有少数进步的文士学者,敏锐地看到了"花""雅"之争后的文化价值,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焦循。

焦循书中的许多观念,如今看来也十分有益。比如他对戏曲情节的论述:一是要"尚奇"其二是要"有所本"。戏曲情节总是很"奇",焦循喜欢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他评价《西游补》一书时说:"俱言孙悟空梦游事。凿天、驱山,出入庄老,而未来世界,历日先晦后朔,尤奇。"

但焦循并非一味地追求戏曲情节的奇特,在"尚奇"的同时,他还要求戏曲的情节要"有所本"。他竭力反对剧作家"杜撰"出来的作品,"真也者,切实不浮,感人心脾之谓也"。他认为:"先问古今院本中曾有此等情节与否。如其未有,则急急传之。否则枉费辛勤,徒作效颦之妇。"

无论是对初学者、专业人士、戏迷票友,这个本写满热爱的戏曲理论基础书都值得一看。

作者简介

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乳名桥庆,晚号里堂老人,江苏甘泉(今扬州邗江黄珏)人。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经学家与易学家,扬州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焦循出生在一个三世传《易》的书香门第,曾祖父焦源、祖父焦镜、父亲焦葱皆"有隐德,传易学"。焦循自幼聪颖,少年时便熟读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百家之书。乾隆五十三年(1788),应乡试不第。此后他虽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因不投考官所好而屡落孙山。直到嘉庆六年(1801)秋,即他三十九岁那年才考中举人。次年,即嘉庆七年(1802),焦循进京参加会试受挫,从此他便告别了科举。绝意仕进,归卧扬州北湖,筑室名日"雕菰楼",深居简出,励节读书,潜心于学术研究,以"江南名士"享盛名于大江南北,被乾嘉学者推崇爲一代通儒。

焦循治学严谨,著述宏富,识见精卓,"于学无所不通,著书数百卷,尤邃于经",在中国经学、易学、哲学、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均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剧说》《花部农谭》《易余曲绿》三种便是其在戏曲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经纬 整理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