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曾是“马路市场” 村办市场 联谊老照片缩影30年奋斗史
1月9日上午,扬州市广陵区文峰街道渡江村党总支副书记陈金其利用休息日,特地前往沙头镇新联谊批发市场,看望搬迁过去的老商户,拍了许多照片。

  1月9日上午,扬州市广陵区文峰街道渡江村党总支副书记陈金其利用休息日,特地前往沙头镇新联谊批发市场,看望搬迁过去的老商户,拍了许多照片。

                                             图为上世纪80年代联谊批发市场

  时间倒回到1988年8月,“老联谊”市场开张,当年20岁的渡江村团支部书记陈金其被派往市场值班。一直在村里工作的他,亲历“老联谊”从马路市场到批发市场、从村办市场到“全国百强”的发展之路。在陈金其的电脑里,珍藏了几张翻拍的照片,这些老照片见证了联谊市场的发展史。

  从“马路市场”到露天市场

  “很少有人知道,最早的联谊批发市场是在七里河的北边、如今的银泰雅苑小区‘地下’。”陈金其说。

  从1976年开始,渡江村成为扬州城区市民的“菜篮子”基地,村民们经常把蔬菜拿到文峰路、渡江南路路边贩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来自山东、徐州等地的菜贩也聚集于此,形成了规模很大的“马路市场”。“马路市场”必然影响交通,为解决这一难题,当时市政府决定建设蔬菜批发市场。

  “当时渡江村在七里河北、联谊路西正好有一处空地,于是便向政府积极争取,将市场建在渡江村。1988年8月,批发市场建成,一个月后,渡江村通过村民集资,创办了以蔬菜批发为主业的联谊蔬菜批发市场。”陈金其回忆说。

  “建成之初,批发市场还没有正式的管理人员,全由村里的工作人员轮流值班维持秩序。”陈金其告诉记者,当时的批发市场也很简陋,菜贩大多露天经营,送货工具则是板车、三轮车甚至自行车。“起初市场里交易量也少,不少菜贩还要走街串巷卖菜,很是辛苦。”

  从村办市场到“全国百强”

  “上世纪90年代初,外地商户逐渐增多,为扩大市场容量,改善经营环境,联谊批发市场搬迁到了七里河南,此后逐步走向辉煌。”陈金其说。

  1992年,渡江村在七里河南开发了80亩地建批发市场大棚及平房,后来,大水湾南北货市场也搬迁而来,至1993年,形成了江苏最早的南北货、副食品批发市场之一。来自安徽和苏中、苏北地区的商贩开始进入市场,经管品种也增加到十多种。

  “1998年是联谊批发市场发展的转折之年,市场投资600万元建成了‘联谊一条街’,还申请了‘联谊’商标注册,运用商标扩大市场的影响力。”陈金其介绍,除老商贩外,海南、广东、陕西、山西等地的农副产品、特别是反季节产品相继进入市场。

  2000年,联谊批发市场升格为省级专业批发市场,成为苏中、苏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集中地,形成了拥有蔬菜批发区、家禽批发区、副食品批发区、净菜配送中心、南北货炒货批发的综合性市场,还曾经获得过“全国百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荣誉。

  从“老联谊”到“新联谊”

  “2000年时,我拍了一张商贩拉着三轮车送药芹的照片,见证了老一代联谊商贩艰苦的创业故事。”陈金其说。

  1989年,来自徐州的刘兆利就在“老联谊”市场做生意,那是他才20岁出头。经过20多年拼搏,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他,重拾“武术梦”,当起了武术教练。“刚开始进场经营的商贩,随着‘钱袋子’慢慢鼓起来,大部分都转行了,有的做起了物流,有的像我一样,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刘兆利说,“是‘老联谊’给了大家打拼的平台,这个恩情不能忘。”

  “几十年来,联谊批发市场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和平抑物价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它还壮大了渡江村的集体经济,曾让渡江村获得‘扬州三产第一村’的称号。”陈金其介绍。

  从年营业额只有几万元的村办市场,到后来的“全国百强”,“老联谊”在先后上万户、两三代商贩的奋斗下走向了辉煌。“如今,随着‘新联谊’的开张,更大的平台可以让更多商贩去大显身手、再创佳绩。”陈金其说。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