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何雨田 张伟 记者 刘峻)近日,继今年7月成功实施江苏省首例人工心脏同时也是首例国产人工心脏“植入式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邵永丰教授团队又在一周内连续成功完成两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两名终末期心衰患者在其帮助下“重生”,生命均得以延续。
罹患扩张性心肌病5年,术后他“一口气走了570米”
现年54岁的陈先生是江苏淮安人,5年前因活动后感到胸闷心慌气喘,在医院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一直内科保守治疗。这么多年来,陈先生的症状时好时坏,严重时连路都走不了,心功能分级非常低。“今年9月,我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这里开展了‘人工心脏’技术,不用等心脏供体,而是用机器来帮助患者代偿受损的心功能,可以极大提高生活质量,我就想带他来试试”,陈先生的女儿说。
11月4日,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邵永丰教授团队顺利为陈先生实施了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植入术”,并同时为其加强营养指导和康复锻炼,“术后第一天,我爸就拔除了气管插管,第二天就能下床锻炼了”,陈先生女儿告诉记者。
△邵永丰教授(左一)手术中
“人工心脏”到底有多厉害?邵永丰介绍,术后陈先生甚至突发过室颤,“当时血压波形呈一条直线,换作平常肯定要马上抢救的,但是患者却丝毫感觉不到,依然谈笑风生”。随着病情的恢复,陈先生终于在拔除所有引流管后,穿着布鞋,大踏步迈开腿走到了监护病房外,“当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一点也不气喘胸闷了,六分钟一口气走了570米,脸不红心不慌,要知道,手术前我是走几步路就气喘到不行的人啊!”陈先生一边说,一边抚摸着他的血泵控制器,笑道:“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人工心脏’!”
烟酒不忌,随时可能猝死的他决定“拼一把”
第二位患者张先生来自连云港,47岁的他曾经是一名保安。因工作原因,张先生经常熬夜,平时又酷爱喝酒抽烟,渐渐地他感到活动后有些胸闷气喘,但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5个月前症状明显加重,张先生才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此时,张先生的心脏已经变得很大,功能也很差,随时都有猝死的风险。
“诊断出来我的天都要塌了,后悔啊!”张先生回忆,在经过一段保守内科治疗后,他的心衰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而肝肾功能也随之慢慢出现了问题,“我听说省人医第一例‘人工心脏’患者康复出院,那个病人也是扩张性心肌病,我就决定要拼一把,就找到邵永丰主任说了我的想法。”张先生说。
在完成所有术前检查后,邵永丰团队评估认为可以为患者装入“人工心脏”,11月11日,在医院的支持下,为其成功实施了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邵永丰介绍,因为张先生长期抽烟喝酒,肺的基础条件不好,术后发生了肺部感染,“不过在我们专家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感染很快就控制住了,没多久便顺利拔除了气管插管。”他主任说。
术后,性格乐观开朗的张先生积极配合治疗,增强营养,康复锻炼,不仅心脏舒坦了,他的肝脏和肾脏功能也因为得到了“人工心脏”的支持而逐渐改善,指标恢复正常,“现在我吃嘛嘛香,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啊!这个‘人工心脏’真是名副其实,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生活,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畅快呼吸的感觉!”张先生感慨。
△术后恢复良好的陈先生(左)与张先生(右)
“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实现常态化,终末期心衰治疗步入新阶段
11月26日是全国心衰日,邵永丰告诉记者,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心力衰竭患病率和患病数量继续增加,对于大部分的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案就是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但心脏移植供体严重匮乏,供不应求,受益人群窄,许多病人在等待移植手术中而失去生命。据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1000万名心力衰竭患者,而每年实施心脏移植手术仅有500例左右。
心室辅助装置是一种新型的除移植外最有效的心衰外科治疗手段,其既可用于心脏移植前过渡治疗,也可用于心衰恢复前过渡治疗,还可作为永久性替代治疗。“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普及推广,将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经调查,术后部分患者原有心脏功能还可能恢复,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再将人工心脏摘除。”邵永丰说。
据邵永丰教授介绍,陈先生和张先生两位患者植入的属于目前最先进、第三代人工心脏—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其设备小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患者平时仅需背上“电池包”,维持人工心脏“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即可做到生活与常人无异。据了解,12月陆续还会有患者接受“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这标志着该院“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实现常态化,医院终末期心衰的治疗步入了新阶段。
(通讯员供图)
- 南京
- 2021-11-25 20:37:52
- 南京
- 2021-11-25 20:32:40
- 南京
- 2021-11-25 20:22:59
- 南京
- 2021-11-25 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