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打造新能源万亿级产业!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常州这样拼


迈入GDP“万亿之城”的常州,正在向“新”而行,加快实现新能源产业“万亿产值”的目标。6月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四场:以新能源之都建设引领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盛蕾作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常州市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分别就媒体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咬定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目标

经过十多年布局深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常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在谈到常州何以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时,盛蕾说,“我认为,一靠耐心;二靠创新。”常州延续民族工商业百年基因,秉持“十年磨一剑”的长期主义,匠心专注发展新能源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输变电,到90年代培育光伏,2010年布局动力电池,2019年下线第一台新能源整车,再到当下探索能源互联网,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产业生态圈,正朝着万亿级产业集群奋进。



全球动力电池TOP10中4家布局常州,161GWh已建产能居全省首位……盛蕾说,常州工业体系覆盖了90%以上的门类,在头部企业牵引下,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汽车零部件集聚近4000家企业,光伏和风能上下游集齐。“今年以来,吸引落户新能源产业项目超80个,投资总额超570亿元。”

常州将乘着万亿之城再出发的东风,咬定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目标,做好四个“下半篇”文章。

一是推动“汽车电动化”向“智能网联化”过渡。2022年常州建设了全省首条智能网联汽车公共测试道路,目前正着力推进道路测试中心建设,加快 “车能路云”融合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链带动”向“创新链引领”升级。着力攻关钙钛矿叠层技术,加快锂离子固态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领域技术突破。

三是推动“新兴产业”向“未来产业”布局。将持续开展科技招商,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堆出人才密度、创新浓度。

四是推动“生产制造端”向“场景应用端”发力。将聚焦“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不断丰富场景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全链条”,全力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

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打造“常州样本”

作为乡镇企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常州创新开展“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这是为了破解瓶颈制约、提升本质安全、推动绿色发展,进而以传统产业的焕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常州市副市长夏思军介绍,第一为什么干?就是在干的初衷上,一是盘存量,再增加发展空间。目前已盘活存量土地4.5万亩。二是除隐患,再拓展发展容量。譬如铸造行业治理后,新上项目单位排放平均下降50%以上,整个行业排放已下降30%以上。三是转低端,再提升发展效益。目前已整治提升了5700家企业,所有园区更新和新上项目在亩均效益上都有了大幅提升。



第二干哪些?就是在干的重点上,构建了“1457”治理体系。比如7大板块的片区治理,目前全市已排定58个工业片区更新,正在实施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

第三怎么干?就是在干的路径上,更多地帮助企业找到出路、引上正路、走上强路。比如,常州先集中建设了电镀中心、涂料集聚区等11个“绿岛”项目,引导企业入园进区、集聚发展,再抓紧置换淘汰面上的落后产能。

下一步,常州将持续深化“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奋力打造好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常州样本”。

以“四链”融合,塑造发展动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常州如何通过集聚更多的技术、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常州市副市长徐军表示,近年来,常州积极构建“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入选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城市,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三。“下一步,将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一是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常州将围绕太阳能光伏等21条优势产业链和合成生物等7条未来产业链布局创新资源、平台和要素,再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

二是强化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常州将持续实施龙城英才计划。高水平建设两湖创新区,构建人才“引、留、育、用”全链条服务体系。实施薪火传承创新创业计划。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



三是强化资金链与产业链融合。常州将全面落实设备更新相关政策,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大规模技术改造。深入实施“龙腾行动”,加大600多家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实现企业上市突破100家的阶段目标。

今年力争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800亿元

2023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常州将如何落地落实?

常州市工信局局长严德群表示,作为市新能源之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在部门,今年已经逐条对照,制定了80项2024年的具体工作任务,力争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800亿元,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夯实产业基石。巩固“发储送用网”闭环优势,加快做大整车规模、提升就近配套,形成全产业链矩阵。开展链式精准招商,引进、培育一批百亿元龙头、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瞄准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化合物半导体等产业,加速开拓新兴赛道。

二是激发创新动能。聚焦龙城实验室、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争创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争取筹建国家氢能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推动产业创新平台能级跃升。组织“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等项目超10个。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全面提高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设施“见桩率”、光伏电池“见板率”,落实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补贴政策,新增公共和专用充电设施3500个,建设中心城区“1公里充电服务圈”,打造更多新能源示范应用场景。



四是擦亮城市名片。高标准谋划和举办2024世界新能源博览会暨碳达峰碳中和国际论坛。积极承办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重点做好三方面

让产业“减碳”、为发展“增绿”,成为常州的政企共识。

“常州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主攻方向,近三年新能源新增装机量占新增装机总量比重分别达到79.3%、99%、100%,今年以来光伏发电新增并网用户增速全省第一。”常州市发改委主任李磊介绍,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累计281.3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达到83.6%,超过全省28个百分点。



下一步,一是狠抓项目建设,筑牢绿色发展支撑。充分挖掘农村、产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资源。出台全省首个《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设计指南》。重点推进华能金坛综合能源利用项目,建成国内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基地。

二是推动融合应用,探索智慧降碳路径。加强各类高效用能技术创新和“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出台《常州市近零碳园区和近零碳工厂建设推进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常州市新型智能微电网试点建设推进方案》。

三是打造试点示范,厚植先行引领优势。常州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全省首个市级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将于6月底投用,有效聚合新能源和可调节负荷资源。

深入推进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十百千”工程

智改数转网联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严德群表示,近两年,常州累计诊断企业超6200家,创建各类示范标杆超300个,打造各类应用场景超1000个。 “今年,常州将进一步推动两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加快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步伐。”



一是深入推进新一轮“十百千”工程。推动建设10个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产业链协同平台,培育50个具有行业示范作用的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打造 500 个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等应用场景。

二是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围绕优质企业培育,深化分级分类免费诊断,提高专精特新企业项目转化效率;围绕重大工业项目,将智改数转网联要求提前纳入规划设计,强化资金支持。

三是科学推进分类施策。针对龙头企业,引导建设具有突出示范作用的“灯塔工厂”“数字领航”企业等;针对海量中小企业,发布一批“小快轻准”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机器人+”“工业软件+”应用水平,促进效率提升、模式变革、结构优化。

依托动力电池优势,打造溧阳产业新支点

多年以来,溧阳坚持以“两山”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的县域实践。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体系已经集聚成势。



溧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永强表示,自2016年牵手宁德时代以来,溧阳坚持把动力电池产业作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增量,锚定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科创中心”目标,以龙头企业带动、高端创新平台引领为抓手,形成了特色鲜明、国内最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多家,2023年规上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140亿元,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占常州的82%、江苏的39.1%、全国的15.7%。下一步溧阳将依托动力电池先发优势,主要从“空地水”和新型储能等多维度打造产业新支点。



一是因地制宜,布局低空经济。依托长荡湖通用机场、别桥无人机小镇、南航天目湖校区、中航气动创新研究院以及动力电池产业等基础,编制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

二是内外兼修,布局车联网产业。一方面,提升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创新能力,更好融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另一方面,围绕激光雷达、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智能网联等方向开展项目招引。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中心。



三是由点及面,布局新能源船舶。打造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示范项目,深化智慧新能源“车船云”一体化公水联运示范。

四是链内循环,布局新型储能。推动企业加大对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持续提升储能系统集成能力和智慧可控水平,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成立新型储能产业联盟。

探索零碳城市新路径,创造绿色美好未来

全市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350万平方米,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创成全国唯一“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



盛蕾介绍,去年迈入GDP万亿之城的同时,常州也捧回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金字招牌,在81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评估中排第6位。从常州“一市五区”的实践探索来看,必须因地制宜走好“两山”理念的三条转换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常州“两山三水五分田”,拥有“一江一河四湖五山”的自然资源禀赋。长江生态岸线占比80%以上、全省第一;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了Ⅲ类;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天目湖成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第二条路径是“重现绿水青山、留住金山银山”。常州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随着时代变迁,谋划实施“危污乱散低”治理和“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常州四大传统产业纺织、钢铁、涂料、农机,都在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第三条路径是“绘就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常州专门成立了新能源集团,统筹城市开放场景资源,让光储充一体化电站、近零碳园区、微电网等应用场景成为一道道绿色城市风景线。推进交通减碳,着力提升铁路、水路运输比重,争取形成水公铁4:5:1的运输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无废城市,实现了一次性外卖餐盒等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建筑垃圾、动力电池资源化利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文 牛华新/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