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抓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补软,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地下管网、防洪排涝、污水收集处置等设施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
寻踪问道,探寻建设之法。通过探析徐州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情况,探讨城市韧性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建设韧性城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徐州市建设韧性城市和“十四五”时期增强城市韧性探索有效路径。更重要的,聚焦“以人民为中心”,让韧性始终带着温度落地。
▲五山公园
审视发展实际
居安思危谋长远
什么是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换句话说,增强城市韧性就是提升城市应对自然风险挑战的能力,这也是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作用。
今年7月,河南的一场特大暴雨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令人触目惊心。10月初,山西的大范围强降水也造成巨大的影响。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及时做出反应,社会秩序迅速恢复。这让人们意识到,面对自然灾害时,城市能迅速作出响应和应灾处理能力的重要性。
那么建设韧性城市的意义是什么?从自然地理和历史因素来看,徐州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地势较低。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故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如此丰富的水系使徐州雨水充足,加上季风气候的影响,城市内涝不得不引起重视。
从历史人文角度来看,徐州拥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被成为“东方雅典”,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风险应对与化解能力,有助于对历史遗迹、历史文化的保护。
从徐州未来发展上来看,当前,徐州拥有“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叠加机遇,正处在深化转型、提速增效的发展新阶段,正是奋力拼搏的时候,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而城市韧性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成为城市发展中一项关键问题。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接受深圳卫视《晚间报道》采访时表示:“‘韧性城市’理念,是对城市抵御一切不确定风险同时迅速恢复的能力提出的高要求。越是在全球占据突出地位、具备不可替代角色功能的城市,其构建韧性城市的紧迫性就越强。”徐州在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明显,增强城市韧性是促进徐州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何预防和降低风险,减少灾害损失,成为政府、专家学者和公众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了城市韧性“韧”在哪里的关注点。
▲以“绿色海绵体”为设计理念的泰山西坡山体公园
聚焦主要矛盾
未雨绸缪早当先
今年年初,建设韧性城市被写进了国家“十四五”规划。徐州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也在积极做出改变。
2016年,位于三环西路与襄王路交叉口,紧邻九里山古战场遗址南侧,依山而建的襄王路绿地竣工。与一般街头绿地不同,该绿地下设置了两个总容积1000立方米的海绵蓄水腔体,当遇到强降水或暴雨天气,会将雨水收集起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
在泉山区徐萧公路北、淮海西路西延的荣盛三期观澜悦居,每栋楼房外墙壁上,均装有雨水管道,这些管道又与小区内的花园相连通,一旦下雨,屋顶雨水会顺着管道流入其中,通过渗管过滤净化,流入小区一侧的蓄水池。蓄水池收集净化过的雨水,可以用于小区绿化浇灌,实现小区内的微循环。
城市的人行道也暗藏玄机。卧牛山路的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方式,像海绵一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吸收着水流。据了解,这条海绵道路设计可以应对降雨量在16.5mm。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保洁净、热岛有缓解……这是徐州“韧性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公园、道路、广场、公共建筑、住宅小区等都像“海绵”一样,最大程度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排水防涝能力。
从徐州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情况来看,当前,徐州市区范围内已经完成建设地下空间总量达3000万平方米,包括地下停车、地下综合体、人防、轨道交通、隧道、综合管廊等多种类型,大型综合体均配有地下商场。随着轨道交通1、2、3号线等建设完成,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再次迎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阶段。
在地下管线规划设计上,徐州将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要求融入生态保护、水资源、水系布局、绿地系统、功能分区、环境保护、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中,充分考虑洪涝风险,落实排涝通道设施设置,加强城市竖向设计,合理确定地块高程,对于系统推进城市内涝治理,提高我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和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供了规划保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中心城区43个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尤其对城市更新为主的中心城区建设,补充完善了不同层级生活圈居住区设施配套类型、数量及形式,极大提升了城市宜居与抗风险水平,为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风险应对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襄王路节点绿地是集景观游憩、雨水收集利用和生态修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绿地。
对标国际发展
借鉴经验稳步走
城市的建设给人们带来的是更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相对以往,徐州给人们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正在变强,在遭遇强降水天气时,徐州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打造韧性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纵观国际,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纷纷在城市远景规划中提出增强城市韧性的新发展理念。其中,日本在2012年确立了“国土强韧化计划”,一同出台《国土强韧化基本法》,并编制《国土强韧化规划》。其特点是更强调行动方案组合和优先顺序配置,即在某种城市功能失效的情况下,如何调动资源,采取何种手段来解决问题,对增强城市韧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那么如何让城市“韧”性有为?此前,我国有学者提出,增强城市韧性,提高城市应对风险能力,必须从系统性、复杂性、适应性等角度看待。一个城市除了要超前布局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和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建设,完善居民生活必需品、城市能源等战略物资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基础打好了,才能更深层次地探索韧性城市的建设。
韧性城市规划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规划类型,与城市规划类似,呈现多学科、多维度、多系统的特征。多学科表现在其涉及城乡规划、防灾学、生态学、社会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多维度包括了城市的环境、经济、社会与管理等维度;多系统指韧性城市规划不仅仅包括防灾系统,还包括交通、公共安全、经济结构与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的韧性。
政府在打造韧性城市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预测、管理和减少灾害风险,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或采取行动以及建立具体的灾害或危机管理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加强政策引领,各部门牢牢把握增强城市韧性的每一环节,提前部署、提前规划,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韧性的有效提升。
我们的城市正在变强,徐州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幸福,牢记嘱托、砥砺前行,全力打造韧性城市,提高城市风险应对能力已经在这里全面展开。徐州正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为加快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迈上新台阶,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贡献。
文/徐报融媒记者 臧秀君
图/徐报融媒记者孙井贤 摄
- 热点
- 2021-11-15 20:57:55
- 热点
- 2021-11-15 20:57:20
- 热点
- 2021-11-15 20:55:39
- 热点
- 2021-11-15 20: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