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共宿迁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坚持以科技人才为驱动,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宿迁各地、各部门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最新决策部署上来,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必答题,坚持科技、人才、教育一体推进,找准突破口、聚焦关键处,加快打造宿迁科技创新的优势特色。
近年来,肩负“进百强、过千亿”重大使命的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优势,去年多项工作创造了宿迁“第一、唯一”,国家级开发区综评提前一年挺进全国百强、排名92位。“我们全面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领悟中共宿迁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自觉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局中找准坐标、多作贡献,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赛道中换道超车、争先进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中把握方向、明确路径,以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宿迁副市长、宿迁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张辉表示,全区正更大力度推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更大力度加快人才引培、优化营商环境,努力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全力打造“千亿园区”、站稳“全国百强”。
就坚持以科技人才为驱动来说,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建强平台载体,围绕“三年建成科技创新产业园”要求,高标准打造宿迁中心城市会客厅。坚持功能完善和招商引资一体推进宿迁市科技企业孵化园建设,全力将之建成宿迁叫得响、全省有影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引领区。聚焦企业创新,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纵深实施“百企升级”计划,并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新模式,全方位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攻关。聚焦招才引智,紧盯双一流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家级孵化器,招引更多初创型科技人才和项目,尤其注重以人才引项目,努力实现“引进一名领军人才、落地一个重大项目、聚集一批优秀人才、带动一方产业发展”。
自2021年1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宿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宿迁上下坚持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统揽,系统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巩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的现代化产业创新生态,有力开创了宿迁科技创新的新局面。“中共宿迁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特别对强化科技创新作出专门安排,进一步拧紧了我们的工作发条。”宿迁市科技局局长吕娟说,宿迁市科技局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共宿迁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切实把握市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布局,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突破点,笃行实干、奋发进取,努力为宿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记者了解到,宿迁市科技局正紧扣打造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主线,聚力推进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服务提升等工作,努力在产业发展支撑、创新主体培育、科技资源集聚、社会创新生态上实现较大提升。具体来说,围绕重大平台扩容,加快推进高能级研发平台布局,充分保障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更大力度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更高标准推进科创载体建设;围绕科技企业提质,主动抓好以人才科技项目为主体的科技招商,打造创新“生力军”,扎实做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科技型企业群体,夯实创新“主力军”,大力发掘一批引领性科技企业,育强创新“先锋军”;围绕创新协同,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引培,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围绕科技服务提优,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研发攻坚,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果转化路径。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宿迁围绕“省内作出更大贡献、全国奋力争先进位”目标定位,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去年已获批全省人才协同发展改革示范区。“中共宿迁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明确了宿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加速传统产业‘存量焕新’、推动新兴产业‘增量壮大’、抓好未来产业‘变量突破’,都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人才赋能,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大有可为、必有作为。”宿迁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王黎黎说。
据王黎黎介绍,宿迁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局中找准定位,创造性开展工作,力求取得新突破,切实以高质量人才工作“注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紧扣“615”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化实施“深耕行动”,精心办好人才发展大会、“千名学子进宿迁”、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校园宿迁日”等活动,不断拓宽引才渠道,持续掀起聚才热潮;全力攻坚人才科技项目引建,聚焦产业链的上游和价值链的高端,确保全年新竣工项目超200个,推动人才、资金、技术共同落户;积极引建高能级平台,争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宿迁设立研发机构,引导创建产才融合发展重点园区、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产业创新“策源地”。
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宿迁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过程中,宿迁各地、各部门迅速形成“必须抓好科技创新这个‘源头活水’”的共识,大家立足实际,既各展其能,又协同配合,抓住重点、攻克难点、突破卡点,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