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漫评:秋收“科技+”,新“丰”景可期可待



白露时节,昼夜温差加大,露水凝结成霜,是秋收的关键时期。目前,秋粮已全面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正是实施“一喷多促”稳产增产技术的窗口期。中央财政已安排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1.46亿元,支持13个粮食主产省份实施“一喷多促”。各地无人机作业、智慧田管“上岗”……为秋粮稳产丰收筑牢科技根基。

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关键要用好农业科技这个硬核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今年以来,我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各主产区因地制宜加强田管,全力夺取秋粮丰收。科技之翼正振翅于希望的田野,绘就农业强国新“丰”景。

科技赋能的核心在于精准与高效。农业巡检机器人搭载黑光相机与AI大模型,可自主导航完成田间数据采集,精准识别水稻、柑橘等作物常见病虫害,识别精准度随数据库完善持续提升。数字农测仪则通过土壤、环境、冠层水分温湿度数据的三维采集,经云端AI模型深度分析,不仅能预估产量、预测生长周期,更能提前7至10天预警病虫害,生成个性化农事“处方”,推动“被动防治”向“主动预防”转变。

科技之“智”更体现在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革新上。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水稻新品种,需经区域试验全面鉴定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品质,而“智慧大脑”系统让农技人员足不出户即可管理百亩稻田。在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1700亩308个品种的水稻试验田,正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良种自主选育占比超95%,科技正让“面朝屏幕背靠数据”成为新农人的常态。

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生菜从种子到采收仅需35天,年产量超50吨,生产效能提升超百倍;智慧循环水养殖工厂实现水产需求精准调节,废水转化为营养液反哺作物;屋顶农场则为都市农业拓展空间。光配方技术已研发出涵盖72种作物的1238种方案,LED灯珠的红蓝光配比,让作物生长周期缩短、产量提升,科技正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成色擦得更亮。

科技筑基更需应对多重挑战。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夺取丰收需闯过早霜、台风、病虫害等多重关口。黑龙江北大荒二九〇农场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测大豆长势,实现14万亩大豆“一喷多促”精准控肥,效率提升6%;山东莱州免费发放药剂并包片指导,四川洪雅组织技术服务队实地查“三情”,确保单产提升关键技术落实到田。科技之力正将“靠天吃饭”的被动转化为“靠技术吃饭”的主动,为秋粮稳产增收注入确定性的底气。

科技赋能好“丰”景,解锁的是农业“智”管新范式。从机械换人到数据换脑,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科技正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秋收“科技+”,新的“丰”景正加速铺展!(文:丁铁 图:朱文静)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