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农民丰收节,一起来看江苏这些独好“丰”景

交汇点讯 当秋分日的朝阳从正东方缓缓升起,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亦如约而至。作为 “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全国性节日”,农民丰收节早已超越节日本身,成为集中展示 “三农” 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更成为见证乡村全面振兴铿锵步伐的关键窗口。

值此丰收盛景,不妨一同聚焦江苏大地的好 “丰” 光,循着田埂间的阵阵稻香,共赏这幅铺展在江淮大地上的多彩 “丰收画卷”。

许多人都知道,江苏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其实,江苏还是农业大省。自古以来,江苏就是令人向往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苏湖熟、天下足”盛名远扬。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江苏交出瞩目成绩:2024年粮食总产量创下新高,达到762亿斤,连续11年超700亿斤,再次实现总量平衡、口粮自给、调出有余。

今年,江苏在“丰收”领域也传来不少振奋人心的消息。数据显示,2025年江苏夏粮播种面积3746.4万亩,较上年增加8.2万亩;总产量284.3亿斤、单位面积产量758.8斤/亩,分别较历史最高的2024年下降0.6%和0.9%。

秋粮占全省全年粮食产量的六成以上,是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的关键。对此,江苏省财政近日统筹下达省以上资金8.52亿元,聚焦秋熟粮油作物生产关键环节,从多维度提供资金支持,为秋粮稳产丰产筑牢保障。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对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水平、夯实大国粮仓根基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江苏的良好“丰景”离不开一环扣一环的科技创新。

近年来,江苏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土地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潜力,江苏也成为稳产高产、产业集聚、优质高效的粮食安全产业省份。

农田建设方面,江苏各地以提升粮食产能为导向,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去年投入89亿元资金建成的298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投入使用,至此,全省永久基本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1万亩,占比达82%。

农具使用方面,江苏不少种植户实现了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精准施肥以及精确收获。江苏也是农机制造和使用大省,近年来,江苏加速发展大功率、高性能、智能化、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总保有量2.34万台,居全国第一位,占比高达14.4%。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全省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和第一次水产养殖资源普查显示,江苏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446份,覆盖全省所有农业生态区,涵盖江苏地区长期栽培的所有作物类型,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共登记畜禽资源约290万头(只/羽),涉及25个畜种163个品种,水产养殖资源普查到水产养殖种质资源259个,形成了江苏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名录。

得益于种质的赋能,江苏不仅端牢了饭碗,还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通过科技赋能大力发展肉蛋奶、果菜鱼、菌菇藻,在更大范围、更优结构、更高水平上装满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和“鱼篓子”,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经过多年努力,一批像邳州大蒜、溧阳青虾、丁庄葡萄等资源禀赋优异、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土特产,已经成为致富一方的大产业,让“苏农优品”品牌深入人心。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江苏始终高度重视农民增收,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实施——

一方面,江苏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精准务实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仅去年,就下达2亿元省财政资金支持建设区域性特色产业链,其中用于支持13条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1.5亿元资金,向开展保底价收购、二次返利等主体适当倾斜。依托乡土特色资源,全省培育千亿级乡村特色产业8个、10亿元以上县域特色产业204个,建设中晚熟大蒜、苏系肉鸡、小龙虾、稻米、生猪等5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让农产品搭上农村电商的“高速列车”,江苏支持各地在农副产品集聚区打造直播基地,形成“直播基地+电商物流+供应市场”聚合生态,培育乡村直播经济“生态圈”,打造赣榆海鲜、高淳螃蟹、盱眙龙虾、沭阳花木等全国知名电商产业集群。

在促进农产品消费上,江苏各地还争先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务实惠民的消费促进活动,创新产销对接模式,搭建直供直销产销对接桥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数据是努力的印证:今年上半年,江苏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1元,同比增长5.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去年末的2.04降至1.98,首次降到“2以内”。

科技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连续两年提及“新农人”培育工作,关注乡村人才发展。江苏明确指出,将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支持、教育培训、奖励激励等政策举措,加快实施“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接续开展“新农菁英”建功乡村行动、“1名村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

今年初,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出台《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发挥“新农人”联农带农作用,力争到2027年底培育“新农人”头雁1000人,带动培育“新农人”雁阵10000人,搭建起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人才矩阵。

与此同时,一大批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把田间实验室做成亿元产业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新动能。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数据显示,全省新农人呈现年轻化(45岁以下超五成)、高学历化(高中以上学历近八成)特征,近三分之一的受访新农人与小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伴随新农人而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近就业机会。

整合|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睿翔 陈珺璐

素材来源|新华社 新华日报 群众杂志 江苏经济报等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