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金风送爽,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旨在庆祝农业丰收成果,弘扬农耕文化,促进城乡消费,推动乡村振兴,让农民在丰收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共享发展成果。
深耕“科技赋能”创新热土,绘就“智慧秋收效率高”丰产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当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沃土,传统农业焕发出崭新气象。在江苏盐城大丰区的万亩示范田里,第三代全自动脱粒机正以“柔性脱粒+AI视觉分选”组合拳颠覆传统作业模式。在倒伏率15%的困难田块中,收净率仍达96.7%,籽粒破碎率仅0.3%,较人工操作效率提升40倍。山东寿光的智能收割系统新增了秸秆即时处理模块。切割后的秸秆经微生物发酵,48小时内转化为有机肥并回填农田。这一技术使每亩地减少化肥使用量20公斤,碳排放量降低37%。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北斗导航、AI视觉识别、物联网协同等技术的深度落地,更是中国农业从“靠天吃饭”向“数据驱动”转型的生动实践。
深耕“政策护航”制度热土,绘就“粮安民富政策优”保障网。“农,天下之大业也”。2025年中央财政以“价格、补贴、保险”三大工具构建“三位一体”扶持体系,为秋收注入政策动能。价格托底方面,中储粮高效有序执行最低收购价,确保玉米、大豆等主粮“种粮卖得出”;精准补贴覆盖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环节,种粮大户最高可享5万元补贴;保险护航则通过中央财政补贴保费35%-45%,实现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全覆盖。秋收时节,各项惠农政策不仅通过“靶向发力”稳住了粮食安全“压舱石”,更通过精准扶持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为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蓄能加力。
深耕“产业振兴”融合热土,绘就“三产联动活力足”的共富卷。天道酬勤,力耕不欺。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为的都是让亿万农民过上好日子。广大党员干部应积极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通过抓好产业振兴“关键点”,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在江苏宜兴美栖村,通过“玫瑰种植+深加工+文旅”模式, 200多名本地村民变身“花农”,连带周边500多名老农户年增收3万元;湖南宁乡采用“稻渔共生+休闲农业”方式,实现土地100%利用率;苏州震泽镇构建“特色农业+丝绸加工+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年产值突破12亿元。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一产奠基、二产增值、三产赋能”的融合路径。在推进产业振兴的新征程上,要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土特产”升级为“金名片”,方能以三产联动激活乡村活力。
岁至秋分,丰稔江河。中国大地五谷丰登,硕果飘香。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每一份丰收都在书写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注脚。(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