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读懂国家账本上的“民生分量”

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民生领域财政投入持续保持在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的高位,规模近100万亿元。

“民生”二字,看似寻常,却重若千钧。这份沉甸甸的“国家账本”,不仅是一系列宏大的数字,更是国家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诠释,其背后蕴含的“民生分量”,值得我们深刻体悟。

这份分量,首先体现在其规模之“重”。近100万亿元的真金白银,如江河般持续汇入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领域。每一分投入,都承载着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承诺,是国家信用的体现,也是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奋进力量的基石。这份分量,更体现在其指向之“准”。民生投入并非“撒胡椒面”,而是精准聚焦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力求让民生政策更具温度,让民生福祉更具质感。这种“精准滴灌”,旨在补齐民生短板,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然而,巨额的投入和显著的成效,并不意味着民生工作可以一劳永逸。当前,我国民生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城乡、区域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依然存在,“一老一小”问题日益凸显,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不少现实难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读懂国家账本上的“民生分量”,更要思考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好。

下一步,做好民生各项工作,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改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既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也要保持理性,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作出过度承诺,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实现可持续性。做好民生各项工作,必须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尤其要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筑牢社会稳定的“安全网”。要推动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欠发达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民生各项工作,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提升效能。面对有限的财政资源和无限的人民需求,必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完善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价机制,确保民生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格局。要善于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

“国之兴衰,系于民生”。面向未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持之以恒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就一定能够凝聚起磅礴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周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