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也是一个国家走向未来的基石。江苏,这片兼具吴韵汉风与现代化气息的沃土,正以其生动的实践,为我们展现了如何让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精彩篇章。

深挖传统之“源”,为创新创造厚植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激发创新活力,首先要“返本开新”,苏州没有让古典园林、昆曲、苏绣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停留在博物馆里,而是通过一场名为“数字苏州”的焕新工程,让它们“活”在了当下。通过VR技术,全球的游客可以“云游”拙政园;通过与现代舞美结合,昆曲《浮生六记》在小剧场里赢得了年轻观众的满堂彩;苏绣大师则与时尚品牌合作,让千年丝线绣出了国际T台上的华服。这深刻表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被创新的钥匙激活,便能绽放出跨越时空的魅力。

敞开时代之“门”,为创新创造营造沃土。文化创新需要一片开放、包容、健康的沃土。南京与苏州着力打造的“最优营商环境”,同样覆盖了文化创意领域。这里建立了从孵化器到产业园区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青年文创团队提供资金、场地和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这里拥有一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从南京秦淮河畔的戏剧节,到苏州金鸡湖畔的双年展,各种前卫、实验的艺术形式都能找到展示的舞台。这种“放水养鱼”而非“竭泽而渔”的思路,使得各类文化主体敢于做梦、勇于创造,形成了百川入海的壮阔景象。

点燃人民之“力”,为创新创造汇聚江海。人民是文化创造最磅礴的力量。江苏的成功,在于它成功地将文化创新的种子播撒到了民间。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中,“文化赋能”已成为普遍共识。扬州通过恢复“三把刀”等传统技艺的传承生态,让普通匠人成为非遗主角;徐州依托汉文化资源,发动市民参与汉服设计、汉礼展演,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文化赋能”在无锡的元宇宙产业和常州的新能源之都建设中得到跨界体现。青年工程师与动漫设计师合作,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大运河文化的展示;淮安将伟人精神、运河文化、淮扬美食等独特IP,转化为驱动文化创新的“三驾马车”,为“红色文化与地域特色激发创新活力”提供了又一范本。江苏各地市纷纷出台政策,支持青年在数字文化、动漫游戏、短视频等领域创业,让“网络原住民”一代用最熟悉的方式,讲述最江苏、最中国的故事。

从苏州古城的人文经济学,到南京、苏州的创新生态圈,再到江苏各市县的全民共创,江苏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关键在于盘活传统资源、营造开放生态、激发人民主体性。当文化自信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成长于包容的环境,绽放于人民的智慧,我们就能汇聚起无可阻挡的文化江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当以更坚定的信念、更开放的胸襟、更务实的举措,让中华文明在时代的激荡中,铸就新的、更加璀璨夺目的辉煌。(孙瑶婷)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