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中午11点开始,中央门街道新模范马路9号的社区食堂都格外热闹,这里饭菜飘香,人流不断,不少老人甚至专门坐公交车每天来“打卡”。吸引老人们的不光是可口实惠的饭菜,更是餐厅里来自建行南京分行志愿者与一群大龄心智障碍者给予的温情陪伴。三年多的时间里,这家由建行南京分行支持建立的“公益素食餐厅”不仅累计为社区高龄老人、残疾人等18万人次提供公益午餐,更成为探索大龄心智障碍青年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实验田。
摘菜、洗菜、盛饭……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对大龄心智障碍青年来说,却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跨越。他们多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智力残疾等疾病,虽然看起来是成人的样子,但心智却永远停留在5至6岁的孩童阶段。“孩子不能自理,更别提出去工作了,没有地方肯接纳她!等将来我们老了、走了,孩子该怎么办?”这是非非爸爸最大的担忧,非非今年已经40岁,一出生就被确诊为唐氏儿。
在玄武区博爱勤善残疾人之家,还有60多个家庭和非非爸爸一样为孩子的出路忧心。这群特殊的孩子成年后能够获得的福利性教育及托养服务往往有所减少;而治疗、训练及支持性就业的系统性不足,更让他们的处境难上加难。
“很多孩子经过训练,是可以融入社会的,但是现在这样的平台还是太少!”博爱勤善残疾人之家负责人梁襄说,对于这群“孩子”的出路她比谁都着急。一直以来,他们持续尝试、创造条件帮助大家融入社会。2023年,他们在大石桥承包了社区食堂,希望在后厨给“孩子”们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然而租金、水电、餐厅的日常运营成本,几乎要将他们的尝试“掐死”在摇篮里。
转机来自建行南京分行的加入。为了让这些大龄心智障碍青年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南京建行为餐厅提供每年所需的米面油等基础食材与场地租金,并将餐厅后厨帮厨、大厅服务等就业岗位提供给博爱中心的“孩子”们。为了能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生活技能,增强他们的价值感、获得感,建行南京分行更为每一个参加后厨工作的“孩子”提供工作补贴,目前餐厅已累计提供2400余人次岗位锻炼。不仅如此,餐厅每年还为社区高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超过6万人次的暖心餐食,切实缓解了社区老人“就餐难”问题。
如今非非和她的同伴们在“助老助残公益餐厅”当起了“服务员”,不仅学会了摘菜、做饭,做完工作他们还当起了社区老人们的“陪聊”,“一老一小”其乐融融。“孩子们越来越自信,老人们也爱到我们这里来吃饭,这种‘互助式’公益,是我们与南京建行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尝试。”梁老师感慨道。
这群特殊的“孩子”能走出去,关键在于其背后的康复训练能否跟得上。为了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做好康复训练,建行南京分行再次引入帮扶资金,帮助博爱中心实施校舍改造。“之前下雨天,我们教室里都得摆满接水的盆桶,孩子们上课都得踮着脚找地方站,更别提有专业的康复设施了。”在中心工作十多年的田老师回忆,“地砖裂缝严重,总怕孩子摔倒,可我们也拿不出维修翻新的钱。”
2024年,在建行资金支持下,这所运营了二十多年的老校舍迎来新生,建起了艺术疗愈室、生活技能训练室、康复训练室。如今音乐疗愈室里增设了崭新的非洲鼓和投影设备;康复治疗室配备了跑步机、双向扶梯、甩脂机等专业器材;生活技能训练室也变得明亮整洁,烤箱、消毒柜、碗筷等一应俱全。
除了帮助“孩子”们做好室内康复训练,建行南京分行更发起“心智障碍群体康复训练守护者行动”,为家庭困难的“孩子”参与户外康复训练提供交通补贴,定制防走失马甲,并组织建行员工志愿者每月参与陪伴户外训练,支持他们走出教室开展康复训练,改善肥胖、情绪障碍等问题。如今每周二、周四的紫金山爬山运动已经成为博爱中心常规康复训练,随着建行的帮扶深入,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紫金山,通过运动,改善身心。

据相关部门数据,心智障碍群体在我国约有1200万—2000万人,他们无论康复、教育还是就业、未来安置与监护都存在挑战。他们的特殊性、边缘性需要被更多的人看见和支持。“令人欣慰的是,南京建行一直支持了我们十年,从最初的亲情陪伴到现在创新打造就业基地,他们不仅自己做,现在还带着客户一起参与,连监狱民警、大学生都加入进来了。”一位老师注意到,在每周的紫金山户外康复训练活动中,陪伴大龄心智障碍青年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这场爱心接力正被南京建行推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文中残障人士均已获得监护人同意并使用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