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产业链是全市重点打造的地标性产业链。近年来,江苏盐城经开区抢抓行业风口机遇,依托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扎实开展链式招商,不断健全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加快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引领加快全产业链布局
SK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是韩国SK集团全球布局中最大的动力电池投资项目。目前,该项目一期一栋10GWh已全面投产、二栋17GWh正在调试生产。二期30GWh动力电池项目是全市近年来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8月底完成主体钢结构施工任务,12月份主体竣工进行设备安装。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围绕打造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盐城经开区通过集聚一批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项目集聚,加速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以SK动力电池项目为代表,全区动力电池产业项目展现出串珠成链、压茬推进的良好态势:
SK3.5GWh动力电池模组、磷酸锰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衡川湿法锂离子电池隔膜、威蜂4GWh动力电池、NS自动化设备、易事特新能源等一批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加快建设,星恒16GWh动力电池、 LG6GWh新能源动力电池模组等重大项目即将开工,涵盖动力电池电芯、模组、电池包、正极材料、隔膜材料、极耳材料、结构件材料、成套设备以及研发检测、储能快充、回收利用等领域较为完整的动力电池全产业链条正在加速形成。
△威蜂动力电池项目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增长点,一批项目形成一个增长极。
目前,全区已集聚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24家,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累计总投资约438亿元,其中动力电池厂商12家、上游电池材料及设备供应企业6家、下游动力电池研发检测等企业6家。动力电池电芯产业现有规划年产能122.5GWh,在建年产能34GWh,已达产年产能21GWh,预计2022年产业链年产值可达130亿元。
强化项目招引为产业蓄势赋能
产业发展关键靠项目,项目突破重点在招商。
为了加快突破以韩国SK为重点的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项目,盐城经开区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强化招商管理,优化专业团队,专门成立动力电池产业招商专班和研究专班,紧扣专业化、系统性招商要求,密切跟踪洽谈SK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以及标志性外资项目、巨人型内资项目,重点排出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35家,深入研究分析,逐家拜访对接,延伸壮大产业链条,全力打造100GWh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集群,推动实现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加快形成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SK动力电池二期
在深化专班招商的同时,全区36支招商团队带着路线图、任务书奔赴招商一线,活动招商、敲门招商、以商引商、线上招商……一系列招商引资创新之举带来了动力电池产业重大项目全面攻坚、持续突破。
今年5月18日,以“畅通供应链,做强产业链”为主题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专题推介会在盐城经开区成功举办,期间累计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318亿元,其中,总投资50亿元的锂电池湿法隔膜项目是此次活动签约的最大项目。
上半年,全区新签约总投资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7个,其中动力电池产业项目3个,这些产业链重大项目的签约落地,为全区动力电池产业加快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优化配套服务助推产业集聚壮大
今年“五一”前夕,省总工会公布37名外籍人士获得“荣誉奖章”,SK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CEO章荣益光荣上榜,这既是对章荣益本人辛勤劳动的认可,也是对SK动力电池项目建设的肯定。
自2019年SK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启动建设以来,在盐韩双方携手努力之下,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盐城经开区专门成立服务专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精简各项审批流程和办事环节,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中韩“快捷通道”为韩方技术人员包机提供无缝衔接、一站式服务,最终实现SK动力电池一期一栋工程“三年工期、一年完成”。
正是盐城经开区便捷、高效、温馨的营商环境,促使韩国SK集团进一步坚定了投资信心,去年10月总投资25.3亿美元的SK30GWh动力电池项目再次落户盐城经开区,目前SK动力电池项目产能已达57GWh,成为韩国SK集团全球布局中最大、最具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行业龙头。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
近年来,盐城经开区抓住用好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提升产业发展环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全面落实中韩FTA政策,复制自贸区试点经验127项,承接落实省级赋权联创区事项14个,实现了企业开办、工程建设许可、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一站式”集成服务,287个服务事项下沉一线“就近办”,时限压缩80%,不见面审批率100%。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更好地吸引韩国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流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在“双碳”战略下,动力电池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面对产业发展新形势新挑战,盐城经开区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市场前景和产业政策,研究制定全区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将动力电池产业链作为重点培育产业链之一,进一步强化各类要素保障,精准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培育提升行动,不断优化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价值链条结构,致力推动产业链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
(编辑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