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理响中国】不尽的江河不断流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立足历史、立足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之中,号召中国人民为“赓续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归纳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特征,为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文明、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准绳。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突出特征中最为基础的特征,也是世界原生文明中保存至今并一直发挥作用的核心特征。认识文明的连续性必须从认识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历史的结论,同时又是“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一结论的前提。中国人的道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决定、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践行,这是历史的逻辑。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来自富饶的中华大地。与旧大陆其他原生的农耕文明一样,中华文明也产生于大河流域。不过,中国地大物博,早期的灌溉面积远远超过古代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据测算,在古代两河流域的鼎盛时期,两河地区可灌溉的农田面积约为1.5万—2万平方公里。古代埃及尼罗河地区的灌溉面积也不会超过4万平方公里。这些灌溉区构成了尼罗河的绿洲带。尼罗河是埃及人的幸福河与生命河。埃及文明靠尼罗河而兴,靠尼罗河而存。而古代中国水系发达,适合于人类生活的地域极其广阔。仅黄河流域的灌溉面积就达70万—80万平方公里,加上长江、珠江等流域,总体面积则远超500万平方公里。至西汉末叶,中国的人口迅速增至6000余万,这在世界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中华文明源自大河流域,但又不限于大河流域。平原、草原、湖泊、丘陵、山地等都留下了中华先民活动的足迹。中华大地多元的地形造就了多彩的文化,而多彩的文化又不断地丰富着居住于中华大地上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使其养成了与不同环境抗争、共生的性格。正如梁启超所言,我中国之版图,包有温、寒、热之三带,有绝高之山,有绝长之河,有绝广之平原,有绝多之海岸,有绝大之沙漠,宜于耕,宜于牧,宜于虞,宜于渔,宜于工,宜于商。凡地理上之要件与特质,我中国无不有之。中国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则以黄河、扬子江之二大川横于温带,灌于平原故也。富饶、广袤的中华大地不但为中华民族搭建了创造文明的广阔舞台,而且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承载着“厚德载物”的重任。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来自中国“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考古证明,中国早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有了人类,大约在1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据统计,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已达1万多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发展各异且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史前文化。苏秉琦先生将其称为“满天星斗”。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既分布于中原大地,又广见于辽西、长江中游、黄河下游、江浙等地区。大量的事实表明,中华文明属于原生文明,有庞大而厚实的发展根基。从现有的材料来看,根系发达的史前文化是孕育中华文明的关键力量。这在世界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来自中华民族各民族自身不间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中华民族由各民族交融汇聚而成,中华文明也因各民族交融汇聚而兴旺发达、延绵持久。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来自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是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底色,而文明则有规范文化行为、引领文化发展之特征。中国文化的活力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来源于像周公、孔子、老子、荀子等一大批圣贤的贡献。中国所创造的文化传承体系以及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断地推动着中华文明勇往直前、持续前行。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来自中国人对历史的高度重视与自觉意识。中国重视对史事的记录。在中国的古籍里,留下最多的是史籍。梁启超曾说,中国传下来的书籍,若问哪部分多,还是史部。中国和外国不同。外国史书固然不少,但是总体上不如中国。中国至少占十分之七八。甲骨文、金文中述说的史事以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和历代史家接连编撰的“图书长城”——“二十四史”,这些都是保存中华先人实践经验的独一无二的巨大的数据宝库,是体现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证,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编年史是中国的编年史。中国的这些编年史连贯不断,详尽无遗,撰述严谨,没有掺杂任何神奇的成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坦言,(中国)这个民族拥有自远古以来至少长达五千年前后相连、排列有序、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述详尽准确,与希腊史和罗马史不一样,它更为翔实可信。无论是伏尔泰还是黑格尔,虽然他们看到了中国史书记载的丰富与连贯,但都没有意识到中国史书记载的连续性特征,更没有意识到史书的连续性恰恰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

  总之,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它表明:中华文明是带有独特精神特质的人类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内生的创造力,能够经受住外部和内部、自然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考验。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中华文明的本质。可以肯定,中华文明在业已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基础上,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