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岂曰无名,江苏为证③ | 华克之:红色特工的传奇一生

1935年11月1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枪声骤起。一名记者装扮的男子高呼“打倒卖国贼”,向汪精卫连开三枪。这场震惊中外的刺杀行动,背后总指挥是一位来自江苏宝应的青年——华克之。

华克之1948年与朱薰风摄于香港

从书生到反蒋义士:宝应走出的革命火种

华克之,原名华睆,1902年生于江苏宝应汜光湖五里埠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父亲华小东是晚清秀才,早年曾为辛亥革命奔走。华克之自幼受父亲影响,崇尚正义,熟读孙中山著作,立志救国。

1920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成为坚定的三民主义信徒。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时任金陵大学学联理事的华克之积极组织反帝游行,推动商会罢市,声援上海工人。他也因此进入国民党南京市党部,任青年部长。

然而,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彻底改变了华克之的命运。他亲眼目睹许多共产党好友惨遭屠杀,雨花台上血流成河。蒋介石曾三次派人劝降,华克之毅然拒绝,并写下“可绝六亲求民主,怎为五斗事暴君?”的诗句明志。

他三度入狱,屡遭折磨,幸得友人营救脱险。出狱后,他毅然走上反蒋道路,只身赴上海,在法租界“危楼”中聚集一批反蒋志士,共谋救国大计。

华克之

刺汪不成反遭通缉:晨光社的悲壮一击

1933年福建事变失败后,华克之等人认定:唯有刺杀蒋介石,才能推动革命。他们决定在南京成立“晨光通讯社”,以记者身份接近蒋。

华克之化名胡云卿,任社长;孙凤鸣扮记者,负责行刺。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委员集体合影之际,孙凤鸣原定目标蒋介石未出现,他转而向汪精卫连开三枪。

汪精卫重伤倒地,孙凤鸣当场牺牲。事件震惊全国,蒋介石成为众矢之的,戴笠奉命彻查。华克之虽提前撤离,但晨光社成员多数被捕遇害,孙凤鸣之妻崔正瑶亦惨遭杀害。

华克之被迫流亡香港,次年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公开宣称目标本是蒋介石,只因蒋未出场才改击汪。蒋介石悬赏十万大洋捉拿华克之,而他已悄然奔赴延安。

从孤勇刺客到红色特工:延安之行的转折

1937年5月4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接见华克之。华克之坦诚陈述刺汪经历与反蒋心路,毛泽东则指出:“个人的力量、小集团的力量是推翻不了罪恶的旧社会的。”

毛泽东建议他返回华南,担任延安与李济深、陈铭枢等华南实力派之间的信使,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华克之当场立誓:“党有差遣,克之生死从之,一无选择,万死不辞。”

1939年,华克之在香港见到潘汉年,正式加入中共情报系统,化名张建良。经廖承志、潘汉年介绍,同年年底入党,从此成为隐蔽战线上的尖兵。

深入虎穴屡建奇功:策反周佛海、智取军火与地图

华克之利用其广泛人脉,深入敌后,屡建奇功。他动员挚友任庵接近大汉奸周佛海,从周公馆获取大量日蒋勾结的情报。

1945年初,任庵获知蒋介石秘密任命周佛海为“京沪保安副总司令”,令其收编伪军以备反共。华克之迅速将情报报送延安,中共中央随即公开揭露,使蒋介石陷入政治被动。

日本投降后,华克之趁乱策划“浑水摸鱼”,冒充国民党中将,骗取日军军火库负责人冈田信任,成功为新四军运送540箱TNT炸药和194挺机枪。新四军军部致电嘉奖:“可供江南、江北使用两三年。”

解放战争期间,华克之又受命获取日军遗留的精密军用地图。他通过国民党少将陈光彬及其学生、国防二厅科长程志锐,套取大批地图,并利用外国使馆外交邮袋免检特权,分五批将地图安全运抵香港,转送解放区,为战役指挥提供关键支持。

功勋卓著,晚年无悔的忠诚

华克之的一生,是从热血书生到反蒋义士、从孤胆刺客到红色特工的壮阔历程。他身负江苏儿女的儒雅与刚毅,深入虎穴、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而甘于无名。

岂曰无名?江苏宝应的水土养育了他,中国革命的历史铭记了他。他是隐蔽战线上千万无名英雄的缩影——不求青史留名,但求山河无恙。他们的功勋,早已熔铸进共和国的基石,光辉永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资料图片来源:江苏省国家安全厅、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