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血战27天,运河畔屹立不倒“血肉长城”

千年运河畔,屹立着一座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战精神之山——邳州市禹王山。

1938年四五月间,以禹王山为中心战场,中国军队和日寇进行了一场历时27天的惨烈拉锯战,史称“禹王山抗日阻击战”,这是徐州会战后期最惨烈的关键之战。国民革命军第60军,以迟滞日军占领徐州、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为主要任务,同日寇展开了激烈厮杀,重创日军两个王牌师团,毙敌1.2万余人,伤敌2.3万余人。全军13869名将士血洒青山,粉碎了日军“切断陇海铁路,直取徐州”的作战计划,为“武汉保卫战”赢得宝贵的时间。

人死不怕,大不了就当“一块砖”

8月底,伴着小雨,记者来到禹王山,沿着山路,步行不久进入纪念园的主轴线。拾级而上,台阶以一段、九段、三段和八段的踏步,寓意阻击战发生在1938年。

在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中,我军取得正面战场的首次胜利。日寇重整被称为“钢军”的第十师团和“师团之花”的第五师团,包括两个最精锐的王牌师团及伪军,总计10余万人,企图突破禹王山、连防山一带防线,直取徐州。

禹王山海拔不过百余米,却是徐州和台儿庄之间的最高点,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站在山顶的叠翠帆影亭内,眼前一马平川,天气晴好时,向北能遥望台儿庄,京杭大运河像一条白练蜿蜒南去;西南方是310国道,可直通徐州。“禹王山的地理和战略位置显而易见,是日寇进攻徐州的首争之地。”讲解员王茜说。

战斗一打响,立刻进入残酷的绞杀。60军4月中旬才从云南昆明誓师出发,乘火车,经武汉,辗转跋涉,千里迢迢奔赴徐州抗日前线。由于战事紧急,他们过徐州而不停,在车辐山站下车,向邢家楼、蒲汪、东庄地区集结,于4月22日拂晓抵达禹王山,次日就投入了惨烈的激战。

23日至27日这5天,是禹王山阻击战最惨烈的阶段,仅23日当天,60军就牺牲了3名团长。日寇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轮番进攻,不仅用机枪扫、用炮轰,还用坦克在中国军队的战壕上来回碾压,不少中国士兵被压垮的土掩埋。中国军人没有退缩,跳到日军坦克上面,撬开盖子,再用集束手榴弹与之同归于尽。由于原有防御工事不断被消耗,中国军队只能把战友的遗体堆叠起来作工事,“血肉长城”始终屹立在禹王山。将士们说,人死不怕,大不了就当“一块砖”。

“忠烈树”见证,八十七载英魂长存

如今的禹王山海拔124.6米,而战前是126米,27天的战火耕犁,硬生生把山体“削”减了1.4米。

沿着栈桥走向山顶,三道由碎石堆砌的战壕遗址渐次展开,形似3个从大到小包裹的“口”字。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纪念园园长张凡蹲下身,指着第三道战壕处一个1.2米高的玻璃罩内,说:“这40平方米的弹孔遗址被完整封存。”碎石上密集的弹孔清晰可见,如同历史刻下的“伤疤”。

60军没有逃跑的将军和投降的士兵,都是主动请缨、慷慨赴死的名将,以血书明志、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勇战士。纪念馆展示了不少英烈的遗嘱、家书,既饱含浓浓的亲情,更洋溢着慷慨赴死的爱国情怀,读来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旅长陈钟书殉国前口述,由人代笔留下了一份遗书。征战南北、铁骨铮铮的汉子在生命最后,想到了家乡云南,想到了自己不仅是一名军人,还是10个孩子(长子11岁,幼子仅1岁)的父亲……

火石埠战斗中,团长莫肇衡挣扎着扯下浸满鲜血的军衣,在道旁石头上写下“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血书遗言,时年43岁;新婚仅6天的连长黄人钦殉国后,战友们在他身上发现了一封被鲜血浸透的遗书,那是他写给新婚妻子商幼兰的:“身为军人,义当报国。”

女子救护队队员、湖南汉寿县新兴乡姑娘刘守玟,瞒着家人随22军50师辗转来到徐州,参加了禹王山阻击战。为了救护一名连长,刘守玟搬起石头砸向日军军官,不料被一颗子弹从背后击中。当晚,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了一句“我想妈妈了”,就再也没有睁开眼睛,时年18岁。

禹王山上,有一棵当地很少见的麻栎树,历经27日战火洗礼,是山顶唯一幸存的树木。87年来,它栉风沐雨,枝叶茂盛,默默守护着牺牲在禹王山上的英灵,被当地人尊称为“忠烈树”。

硝烟散尽,抗战精神激励城市蝶变

青山不语,英魂永存,禹王山抗日纪念馆鲜花常新。

早在2014年,当地就成立了史料征集组,奔赴云南各地寻访健在老兵,征集抗战史料。纪念园247亩土地完成了系统性修缮:山北的阵亡将士丛葬处,黑色花岗岩下安葬着部分战士的遗骨;山上唯一的“禹王泉”,一池清水,睡莲盛开;山顶的“禹王园”在原禹王庙上复建,曾是战时的临时救助站……如今,禹王山抗日阻击战遗址已成为徐州乃至苏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抗战遗址,2015年8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徐州市唯一一处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徐州会战,特别是台儿庄战役、滕县战役、禹王山战役等,打出了血性,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日军和买办们的‘速胜论’,打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徐州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柳彦说。

徐州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武器,建立一支支抗敌武装,古彭大地,遍燃抗日烽火。邳州境内第一支抗日武装——邳县青年抗日义勇队于1938年7月在土山关帝庙成立,连打了3个胜仗,用行动积极支援了正面战场。

硝烟散尽,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铭记这段惨烈悲壮的历史,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邳州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标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长城汽车等百亿级项目从无到有、接续突破。推动六大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造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产业基地、生态家居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从贫困落后到全国百强,古邑邳州正在经历美丽的蝶变。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 刚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