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将尽,苏州浒墅关大运河西岸的科栖产业园迎来运营一周年。作为辖区首个“工业上楼”示范园区,这座摒弃传统单层厂房模式的现代化园区,以“空间向上拓展”推动产业“质效向高跃升”,实现土地集约、企业集聚、效益提质的多重突破。截至目前,产业园入驻企业50余家,总体入驻率超90%,亩均税收突破100万元。
暑气蒸腾,科栖产业园6号楼9层的“垂直工厂”内却凉意十足——吉事励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的工人正专注进行充电桩检测设备的模块测试与组装。这座颠覆传统工业区形态的产业园,建有6幢4至9层的厂房与1幢11层的高层研发楼。高标准工业电梯、合理承重结构与分层产业布局,吸引一批高端装备、绿色技术、生物医药领域企业“登高入驻”。
“‘工业上楼’不是简单的企业堆叠,而是生产空间的系统性重构。”科栖实业总经理施香文介绍,“工业上楼”使土地集约利用率提高200%,同等面积土地的企业承载量“从1增至3”,如今多数厂房已一房难求,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以往跨域奔波协调的供应链,如今变成电梯可达的流水线。”吉事励电子是最早入驻产业园的企业之一,总经理刘兴棘感慨地说,为适配高层厂房,吉事励主动调整生产流程,将大件产品合理拆分。入驻产业园后,企业与园内正泰电器、中测检测迅速形成稳定合作关系:正泰电器的电压、接触器可直接送达吉事励装配产线,而中测检测成为了吉事励电源类产品的稳定用户。
在“上下楼即上下游”这一创新生态中,企业物流与沟通成本显著降低,产业链协同效应在产业园垂直空间中持续放大。上个月,吉事励刚向国家电网交付价值数百万元的订单,近期又成功中标三一重工检测装置项目,生产排期紧锣密鼓。
当前,围绕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领域,产业园已自然形成高度集成的内部产业链,企业从物理空间集聚迈向创新网络融合。瞄准高产值、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方向,产业园严格遴选入驻企业,推动制造业向“智造”跨越。施香文介绍,目前园内5幢厂房已全面入驻投产,整体亩均税收突破百万元,土地产出效益远超传统工业区,逐步形成“科技赋能、精益生产、高端输出”的产业升级路径。
(苏报记者 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