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为历史“补天裂”,86岁庞瑞垠重写南京抗战史诗

“庞瑞垠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出生的‘老虎’,到今天依然虎虎生威。”7月10日,庞瑞垠长篇小说《补天裂》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上,评论家丁晓原如是说。

研讨会现场

庞瑞垠生于1939年,江苏南京人。86岁高龄的他,在本应安享晚年的年纪,以惊人的毅力和执着伏案执笔,为读者呈现了《补天裂》这部厚重的封笔之作。

全书37万字,以南京为舞台,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书写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作品以历史场景与地域文化的交融共生,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坚韧品格。

为南京精神立传,重现南京不屈风骨

庞瑞垠

庞瑞垠是江苏文学界的一棵常青树。自1957年发表作品以来,笔耕不辍70载,创作总量逾千万字,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类型,展现出惊人的创作激情与活力。其作品深深镌刻着共和国的足迹,成为时代变迁的珍贵见证,代表作《早年周恩来》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逐鹿金陵》入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秦淮世家》摘得紫金山文学奖桂冠。

庞瑞垠(左二)、梁鸿鹰(左)、郑焱(右二)、袁楠为新书揭幕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补天裂》是一位老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一部致敬历史、致敬时代的诚心之作。该作的出版,是凤凰与庞老携手,为江苏文学为中国文坛献上的一份时代答卷。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在讲话中说,在此之际举办《补天裂》首发式暨研讨会,既是对这一重大历史节点的纪念,也是对庞瑞垠数十载文学创作生涯的致敬与礼赞,希望以此激励更多创作者以庞老为榜样,以饱满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念,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南京是我的故乡、故土,我就像一个老农民,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地耕耘。”庞瑞垠谈及长篇小说《补天裂》的创作时表示,这部作品了却了他长久以来的心愿。生于南京,自幼在门西一带生活,对这片区域十分熟悉。此前“秦淮世家”系列已写过门东,便一直想动笔书写门西。

从小,庞瑞垠便听闻许多南京沦陷后亲历者、见证者讲述的百姓自发或有组织抗击日军的故事,后来又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逐渐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抗战时期的南京人,充分展现出坚韧不拔、奋起抗争、宽宏粗爽的性格。

在他看来,关于南京的著作及抗战题材作品众多,但多聚焦于南京沦陷后的苦难,容易让人觉得南京人“窝囊“”懦弱”,这并非完整的南京形象。因此,他创作《补天裂》的首要意图,便是填补相关题材的空缺,呈现一个全面的南京人形象。其次,他希望借作品探讨现实意义:如今人们久处和平年代,面对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等重大考验时,在战争与和平、生与死、正与邪、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该如何抉择?他想通过书中的情景与人物,为当下及后世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此外,在艺术追求上,他致力于打造一部充满南京味的地域文学作品。他一生创作31部作品,其中13部长篇小说里有7部涉及南京,虽然有些也触及抗战内容,但多为片段。此次《补天裂》大量运用南京方言,细致描绘当地风俗与风光,力求让作品浸润浓郁的地域特色。

扎根历史,摒弃简单图解和拔高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梳理了中国抗战文学创作的三个主要阶段:一是上世纪30年代产生的东北救亡抗战文学(如《八月乡村》)、解放区抗战文学(如《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以及包括茅盾《腐蚀》、老舍《四世同堂》等国统区和后方创作的作品也堪称经典。二是新中国成立后17年,出现《夜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白洋淀上》等影响巨大的作品,形成浩大创作传统。三是从1976年进入新时期后,抗战文学创作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深化,周而复《长城万里图》、李尔重《新战争与和平》,周梅森《战争与人》,以及莫言、邓一光等均推动了抗战文学的深化。

同时,他指出,从中国当代文学谱系来看,抗战文学仍有较大深化空间,与西欧、美国反映二战的经典作品相比,在揭示战争本质、挖掘人性深度及展现艺术魅力方面依然存在差距。如何创作出能传之后世、反映中国十四年抗战的作品,是文学界面临的重大考验。庞瑞垠的《补天裂》给抗战文学带来诸多启示。

首先,作品摒弃对历史的简单图解、拔高或浪漫化,而是扎根历史,尤其立足南京抗战的宏大背景。它精准揭示了南京在抗战中的特殊地位——国民党势力、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共产党势力、统战人士及各国谍报机构在此交织博弈,构成复杂的斗争场域。其二,庞瑞垠以敏锐的文学感知,结合自身人生经验与南京历史文化,还原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战火苦难形成鲜明对比。南京近代以来经历了很多腥风血雨的洗礼,这正是市民奋起反抗的根源。其三,小说以强烈的悲剧基调整体贯穿,却将悲情与南京地域文化相融,形成刚柔并济的品格。这种悲情并非消极哀叹,而是转化为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般,于绝望中奋起的精神,赋予悲情崇高的审美价值。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教授丁晓原表示,抗战文学非常繁多,南京题材的也不在少数,但更多聚焦于南京的受难史,“抗”的意味稍显薄弱。“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人们固有印象中,南京似乎多了几分柔靡的脂粉气,少了些刚硬骨气,然而这并非南京性格的全部。庞瑞垠的《补天裂》,恰恰写出了抗战时期南京真正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通过两位年轻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得以彰显,让南京性格中坚强抗争、坚守大义的一面跃然纸上。

丁晓原指出,当下反映抗日战争的作品存在一个明显问题,就是不够全面,不够“历史化”。他编纂《江苏报告文学史》时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南京沦陷前后,正面战场的抵抗极为壮烈,市民也以各种方式奋起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庞瑞垠以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较为全面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凤凰传媒副总编辑王振羽、南京大学副教授李丹、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干部妥东等省内外专家就作品的历史叙事与市井描写、虚构和非虚构的结合、人物塑造与人性挖掘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探讨,认为《补天裂》不仅是一部厚重的抗战题材作品,更是对历史记忆的重构与对人性的反思,让人铭记历史、牢记苦难,为开辟未来提供深刻启示。

与会领导专家合影

本次活动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省作协创研室、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承办。庞瑞垠、梁鸿鹰、郑焱、凤凰传媒副总经理袁楠共同为新书揭幕。活动由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主持。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 

(主办方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