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渔业科技守护生命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微巡展在南京雨花台区图书馆开启。本次巡展是“渔业科技守护生命长江”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以长江流域人与鱼的千年渊源为叙事脉络,系统讲述了从古代“饭稻羹鱼”的农耕智慧到现代渔业科技发展,再到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故事。
巡展现场
“渔业科技守护生命长江”系列活动是首个全国科普月江苏省联合行动的组成部分。由江苏省科协、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支持,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联合南京市科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凤凰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南京水产学会等单位共同举办。
巡展上展出的标本
巡展现场还举办了“水生生物保护科普讲堂”和“长江精灵面对面”互动活动。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科普专家团队携40多种长江水生动物标本、精细模型及渔业科技设备来到现场,为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科普体验。“现代渔业科技不仅关乎餐桌上的鱼肉供给和观赏鱼产业,更承担着守护濒危物种的重要使命。”科普专家王庆在现场讲解时介绍,“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川陕哲罗鲑为例,人工繁育技术已成为拯救这些珍贵物种的关键手段。”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南京市水科所还向雨花台图书馆捐赠了《南京常见水生野生动物识别手册》,为广大读者提供深入了解长江水生生物的阅读资源。作为南京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的技术支撑单位,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近年来持续开展水生生物野外调查与种群监测、长江江豚救护、胭脂鱼与铜鱼等珍稀物种的人工繁育与自然种群恢复等工作。“针对铜鱼人工繁殖的技术难题,我们通过创新研发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全省首次成功实现铜鱼的人工繁育,并将成活率提升至90%,为长江鱼类资源恢复提供了有效技术路径。”南京市水科所有关专家王庆说。
“渔业科技守护生命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微巡展采用通俗易懂且生动形象的图文展板,辅以实物展示与专业讲解,同时具备较强的流动性,适合在校园、社区、场馆、景区等多种场地灵活举办展览活动。该巡展将以往难以直观呈现的长江水生世界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科普场景,使公众能够深入领会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科技内涵。
全国科普月期间,“渔业科技守护生命长江”系列活动还将陆续开展渔业科技基地实地探访、专家科普进校园、解密“小湖小河的秘密世界”、南京水野保护小记者等系列活动,持续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长江大保护的良好氛围。
活动后合影
现代+小记者们在现场与科普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不仅增加了对长江中各类鱼类、蚌类的了解,也深刻认识到了外来入侵物种所带来的危害。
通讯员 吴丹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戴明夷 王玉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