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上午,连云港市气象局发布的强降水预报,像一道无声的集结令,让市区水工程管理处的办公楼里瞬间多了几分紧张。工管科的办公桌上,防汛调度方案早已摊开,电脑屏幕上实时刷新着河道水位数据,一场与暴雨的“赛跑”,从这一刻悄然拉开序幕。
“2025-384 号:请烧香河北闸今天上午落平潮时,开启3孔,开高4米,涨平潮前关闭,注意安全。”上午9点整,第一条调度指令准时从工管科发出,顺着工作群传到了几十公里外的闸站。紧接着,2025-385 号、386 号、387 号、388号指令接连下达,新城闸、猴嘴闸、龙尾闸、顾圩门节制闸…… 一个个名字在屏幕上跳动,“开启3孔”“开高4米”的要求清晰明确。
“收到!”“烧香河北闸已开启!”“新城闸执行到位!”闸站值守人员的回复接踵而至,没有多余的话语,却透着十足的笃定。精准的执行配合着精准的指令,成功预降河道水位,腾出河道库容,提升行洪安全空间,这是多年来形成的默契,也饱含着水利人在防汛一线的实践经验与无悔坚守。
时针悄悄滑到晚上 9 点,窗外的天色早已漆黑,雨点密集地砸在玻璃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市管处的调度室里依旧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与雨声交织。“2025-389 号:请烧香河北闸今晚落平潮时,开启5孔,开高4米。”“2025-390 号:请新城闸今晚落平潮时,开启4孔。”新的指令再次发出,这一次,闸门开启的数量比白天多了,值守人员的眼神却依旧专注——他们要趁着潮位变化的间隙,最大限度地排空河道积水。
若从高空俯瞰,此刻的连云港市区,九条主要河流上的十四座闸站,正像十四盏明灯点亮在雨夜中。灯光下,闸站工作人员穿着雨衣,踩着积水,一遍遍检查闸门的开启高度,时不时用手抹掉脸上的雨水;调度室里,市管处的工作人员紧盯着水位监测系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数据变化,偶尔喝一口早已凉透的水,又继续投入工作。雨水汇聚成流,顺着河道奔涌,在闸站灯光的指引下,平稳地汇入大海。
凌晨4点,城市还在沉睡,雨声成了最安静的背景音。工作群里的消息却依旧在闪烁:“新城闸已关”“烧香河北闸已关”……随着潮位变化,闸门陆续关闭,工作人员的回复依旧简洁沉稳。他们揉了揉熬红的眼睛,伸了伸僵硬的腰,又开始核对下一轮的调度计划。
天刚蒙蒙亮,小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工作群里的消息换成了一组组水位数据:“狮树套闸水位上游2.17,下游1.44”“大板跳闸上游0.98,下游2.17”“玉带河闸上下游一致1.43”……每一个数字都平稳正常,每一组数据都透着坚守的力量。
当街头开始出现早起的行人,当早餐店飘出第一缕香气,市管处的工作人员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他们只是在汛期的雨夜里,守着一座座闸站,发着一条条指令,用不眠不休的坚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平安。这一夜,于他们而言,是汛期里最寻常的一夜。可正是这无数个“寻常”的坚守,筑起了连云港防汛减灾的坚固防线,让城市在风雨中始终安稳。
通讯员 金鑫 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