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响彻城市上空,我们集体回到了历史发生地。
国之祭,无尽亦无涯。
我们肩并肩,带着肃穆的表情,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重叠地带,回望87年前的那一天,回望我们共同的家人。这一刻,我们都是历史事件的“在场者”,我们都是保护历史真相的“志愿者”。
日军侵华再添新证、日本士兵日记揭露南京大屠杀惨状、20处城墙暗堡见证南京保卫战激烈战斗、“哭墙”记录10665个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姓名、2024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观众留言125278份……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发现越来越多,新的认知越来越深。凡此种种,都令祭奠和铭记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凝重、更有力量。
家之祭,无尽亦无涯。
12月13日,现代快报推出“一封来自100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家书”的报道。1937年,13岁的薛玉娟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胸口,这个伤疤保留了87年。在国之祭前夕,她写了一封家书给逝去的亲人,她说,“父亲、母亲,今年我100岁了。是不是因为小时候已经吃过了所有的苦,所以换来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一刻,她是以孩子的名义呼唤亲人,告慰亲人;她是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名义,控诉滔天罪恶,期盼永恒和平。
颜真卿在《祭侄文稿》所言“抚念摧切,震悼心颜”,这份极致的痛感,老人一定有过。在南京,笔者的祖辈,无数次向我们叙述过这份永世难忘的血色往事。
但此时此刻,百岁老人的家书,表述非常沉静。这是一份令人动容的沉静。沉静的背后,是无数的字,无数的泪水,无数的思念,无数的呼唤。
几天前,95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也在“家祭”现场再次发声,“等日本承认这段历史”。
无论薛玉娟和夏淑琴是否能等到这一天,她们的心声都已经在历史深处凝结,她们的话语都已经和这个世界的正义之声汇聚。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从家祭、城祭到国祭,都是对惨遭侵华日军杀戮的同胞的沉痛悼念,都是对战争与和平这一永恒主题的深思,都是对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的全力呵护。
我们彼此用心灵依偎,我们彼此对未来期许。
这是一个冰冷的数字: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
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总数新增至32位。
这两个数字,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记忆的徐徐延展,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与接力的生生不息,也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理念的与时、与世共存。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