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大国粮仓根基牢 中国饭碗端得稳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东陈村育秧田里,农民用输送机传送水稻秧苗。新华社发




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镇张尧村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新华社发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告别金黄的麦浪,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乡的农户们马上投入到新一轮的劳作——“照顾”刚种下的玉米。麦茬地里水花四溅,一个个身影正忙着为因高温少雨而干裂的大地“解渴”,抗旱保苗成了降雨到来前的头等大事。在驿城区,70万亩小麦收获顺利结束,52万亩玉米已种下,新的丰收希望正在孕育。

夏收、夏种、夏管,农时不误,农作不歇。目前,全国“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质量好于常年,杂粮杂豆产量略增,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玉米等夏播已近八成,早稻和秋粮长势良好,为全年粮食稳产奠定基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产能站稳了13000亿斤台阶,2021年,粮食迎来“十八连丰”。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中国人的饭碗越端越稳。

藏粮于地,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盛夏时节,江西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的田间地头,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垠,田间道路宽阔平坦,大小沟渠纵横相连,呈现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画卷。在一块刚刚改造完成的高标准农田旁,正进行田间管理的种粮大户习新根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田间道路低洼不平,灌溉用水进不来,全是‘望天田’,耕种、收割全靠人力。现在机耕路、引水渠修到了田间地头,播种便利、排水通畅、旱涝保收,种田真成了幸福事!”

“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耕地质量大幅提升,提高了粮食产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吉州区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龚良彬说。

放眼全国,这样阡陌纵横、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不在少数。作为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耕地保护和建设、全面推动藏粮于地的生动实践。

地之不存,粮将焉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守好这个命根子,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管控,从严落实占补平衡。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加强退化耕地治理,通过耕地土壤酸化、盐碱化治理试验示范560万亩次,推动建立200个集中连片综合示范区,带动各类主体治理土壤酸化和盐碱化。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形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优质良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平均每亩粮食产能增加10%~20%。其中,2021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05亿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825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1亿多亩,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7200万亩,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藏粮于技,瞄准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出路

阳光下,技术人员开着乘坐式插秧机在连片平坦的田地间来回穿梭,插秧机边走边种。不一会儿,秧苗已整齐划一地立在田间。“一直以来,机械化育秧、插秧是我们的短板,今年通过项目支撑,我们采购了多种适合这里地形的机械设备,水稻种植基本实现全面、全程机械化。”四川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高车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财告诉记者,“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比传统的人工种植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还能提高质量,保证移栽密度。”

近年来,朝天区以农机化补短板行动为依托,开展农机管理及社会化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机高效、便捷、智能作用,助推农民增产增收。

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种业种源、农机农艺、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等领域全面部署,不断推动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已初步构建,农作物资源保存总量超过52万份。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方向升级。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提高近15个百分点;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7%、90%和85%,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分别提高4个、15个和16个百分点。装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机服务成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主力军,2020年农机作业总面积达70亿亩次,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增加14亿亩次。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收、节本减损,把“在田的丰收”转变为“到手的丰收”。

同时,我国积极推进技术集成和推广,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聚焦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50个主要农产品组建50个相应体系,集合全国800多个科教和企事业单位的2600多名专家进行科技攻关,协作解决产业重大问题,对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发力,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调度显示,今年夏粮收购开局良好,新麦质量总体较好,小麦收购价格普遍在每斤1.5元左右,远高于1.15元的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记者了解到,目前华北地区小麦收购价格为3000至3100元/吨,收购价格高于去年同期600元/吨,有利于种粮农民丰产又增收。

能增收,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今年3月,中央财政下达资金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5月,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

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统筹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稳定农民收益预期。充分发挥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政策资金作用,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要调动地方抓粮的积极性。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

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书记、省长共同把粮食安全的责任扛在肩上的转变,有利于把粮食安全战略真正落到实处,持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各地层层压实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支持复垦撂荒地,开发冬闲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4万亩,增长0.7%,连续两年实现稳定增长。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广袤大地上,纵横田野间,耕耘仍在继续,丰收持续孕育,大国粮仓根基扎实,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3657亿斤,创历史新高,单产达387公斤/亩,比2012年提高了33.7公斤/亩。

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平均每亩粮食产能增加10%~20%。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10亿亩。

(本报记者 陈晨)

(编辑 高淼)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