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喜 通讯员 唐恒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公布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1年度评估结果,徐州位列8个优秀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城市第3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1年度评估结果及下一步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说,对年度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城市,在下一年度优先推荐给予国务院督查激励,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研究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支持,科技部将优先支持建设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优先支持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制造业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将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严守三条控制线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国家开发银行将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融资总量、授信准入、融资担保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四部委还支持示范区城市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积极融入区域重大战略,因地制宜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通知》同时通报表扬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4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其中。
2019年底,徐州市正式列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徐州等8家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印发建设方案。两年多来,产业转型升级,徐州示范了什么?
先进制造业加快
由“五星级”跃升为“世界级”
徐州工程机械集群是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江苏省重点打造的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7月18日,工信部通报2021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示范基地连续两年获评五星级。
近年来,我市以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和7个重点园区为主阵地,加快构建“6+4”先进制造业和“6+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持续加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培育力度。从产业发展来看,2021年,全市工程机械产业规上产值约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0%,占全国市场的21%,形成了“一超、一大、多强”的企业梯队。
徐工集团荣获中国工业大奖,综合实力连续33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位,连续两年位居全球行业前三。卡特彼勒徐州工厂已成为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旗舰制造工厂,逐渐成为卡特彼勒全球挖掘机制造基地。卡特彼勒以徐州工厂为核心的制造基地,打造了强韧的供应链体系,在中国的一些工程机械配套件供应商已成为行业翘楚,并成功登上全球工程机械的大舞台。
作为徐州本土成长起来的支柱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壮大,工程机械产业已经成长为徐州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我市正在将工程机械产业作为“一号产业”来打造,聚力聚焦、补短补软,加快壮大产业实力、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综合竞争力,全力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巩固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
除了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这一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我市还在加快壮大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等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
资源型城市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
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之后,徐州与同类城市一样,面临着很大的转型压力。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和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发生脱胎换骨式的变化。
徐州抢抓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等重大机遇,不断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和放大叠加效应,持续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2021年,市区优良天数、PM2.5平均浓度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首位;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70%,生态修复深入实施,治理采煤沉陷区2.5万亩,绿化造林17.5万亩,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
全市深入开展五大传统行业整治,以壮士断腕精神推动传统产业根本性重构。整合后的3家钢铁企业和3家焦化企业主要在徐州东、西两个方向布局,焦化企业、水泥企业全部进园入区并完成循环化改造。四大行业企业由115家压减至36家,化工行业企业由365家压减至71家。水泥行业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燃煤电力机组规模全部达到30万千瓦以上。
紧扣资源枯竭型地区生态短板,徐州积极探索生态+转型发展新路径。2021年,贾汪区新完成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1.7万亩,在关停拆除落后产能企业、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基础上,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沛县统筹实施龙固镇、安国镇、杨屯镇等集中片区压煤村庄居民避险安置工程,实施7个避险安置居民小区项目,新安置居民2万人,打造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避险搬迁沛县模式。
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进一步破解徐州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打造新老产业接续发展典范、工矿废弃地综合利用典范和城市生态修复典范,建设全国范围内有影响、有特色的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典范区。
省际协同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更强
近年来,徐州按照国家赋予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着力推动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统筹重大生产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布局,市区构建“2+6”现代化城市核心区,市域构建“一核集聚、两轴牵引、三区协同”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2021年,徐州中心城市经济首位度提高到1.46,城镇化率达66.2%,外来在徐消费比例提高至约35%。
随着徐州辐射带动能级持续提升,徐州不断加强与济宁、临沂、连云港、宿迁等市在工程机械、新能源、新医药、现代物流、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等区域特色产业合作,共同延伸产业链,做强区域供应链。打造“飞地经济”淮海模式,在与淮北、宿州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重点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徐州高新区—宿州埇桥等4个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园区建设。2021年,48个徐州企业在合作园区新设生产基地,两地政府共同实现财税收入3.7亿元。
徐工集团发起组建淮海经济区工程机械产业联盟,持续加强与山推、临工等同行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与区域内16家配套企业形成紧密合作伙伴,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和产销供应合作。连云港恒瑞制药发起成立新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联盟,不断深化与徐州医科大学研发合作,与徐州、济宁龙头医药企业开展中枢神经、细胞治疗等新药研发。
徐州与周边城市还共建共享平台载体,持续深化区域科技合作,在徐共同举办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对接周。与连云港自贸区共建共享、联动创新协同发展,5批次共109项改革事项在区域内复制推广,徐州、淮北等市成为创建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依托淮海国际陆港中欧班列,区域内城市加强区域外贸出口协作,2021年在全年中欧班列出口货值中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
徐州正在以示范区转型升级引领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打好“新时期淮海战役”,争创国家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双典范”,走出具有徐州特色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为全国同类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
(编辑 高霞)
- 热点
- 2022-08-25 09:14:59
- 热点
- 2022-08-25 09:14:19
- 热点
- 2022-08-25 09:13:28
- 热点
- 2022-08-25 09: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