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桥”见中国|千年运河桥上“瞧”


从古桥到新桥,林立于大运河上的桥梁不胜枚举,见证着千年运河水从古代中国流向现代文明。近日,扬子晚报“桥见中国”采访组沿着大运河这条江苏的“美丽中轴”,一路探访那些著名的运河桥梁,探寻他们背后的故事。

新桥傍古桥,一眼望千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千百年前的古城苏州,因京杭运河而成为万商云集的天堂。位于苏州城东南玳玳河水道之上的宝带桥,便是运河文明的著名遗存之一。



脚下是的沧桑石板,眼前是河水澹澹,身侧东环路上新建的斜港大桥上车水马龙,记者脑中蹦出的第一个词是“一眼千年”。

宝带桥是中国现存建造时间最早的古桥之一,历经一千二百年,与河北赵州安济桥、四川都江堰珠浦桥、广西三江程阳桥,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53孔的宝带桥也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乾隆下江南时,曾在此留下诗句:“金阊清晓放舟行,宝带春风波漾轻。”

作为苏州最美运河地标,今年9月,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夜行宝带桥”的活动中拉开序幕。从“宝带桥影”出发,一场城、河、人、文共生的运河风光盛景,徐徐展开。

沿着运河绕过半座苏州城,寒山寺旁的枫桥,虽为清代重建,却依然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感怀历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古刹钟声依旧,运河两岸早已焕新颜。



为何苏南运河上古桥多?记者了解到,大运河蜿蜒3200多千米,但全线贯通的日子屈指可数。唯江南的运河,因连通太湖,没有干枯之忧,千年来基本保持长年畅通,泽被两岸百姓。常年通水,也成为河道上的桥梁保存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运河水流淌千年,随着现代航运的崛起,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需求。苏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工程管理科科长王淮介绍,为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包括寒山寺段在内的苏州何山桥以北航段需提升通航能力,目前正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将在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保障2000吨级船舶通行。工程还将建设多个运河主题公园和沿河风光带,为居民打造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

运河之桥,铭刻时代变迁

跨越长江向北,运河水面愈加宽阔。大运河与淮河在淮安交汇,留下了“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诸多故事。



作为古代漕运的枢纽城市,大运河成就了淮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位。进入现代,在清江浦,常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坐落于内环高架上的清江大桥。从“一号桥”到“淮钢大桥”再到现在的“清江大桥”,这座横跨京杭大运河的双层公路钢结构拱桥,名称几经变化的同时,也见证了淮安的发展变迁。

“1988年9月,京杭大运河淮阴一号桥正式开工,桥址在市钢铁厂与石化厂之间,桥型为钢组合梁独塔斜拉式,这在我国还是第一座。”原淮钢集团宣传处处长胥全迎回忆,“一号桥”的名称,说明这座桥在当年的淮阴市交通发展中的地位的重要。

当时的淮阴市最大的工业企业淮钢集团正在跨京杭大运河向南发展,建设新厂区,成为“一号桥”最大的受益企业。1999年,经过市政府批准,淮钢集团冠名“一号桥”为“淮钢大桥”。“因为这座大桥的投入使用,当年的淮阴市城区向西拓展了六七公里,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胥全迎说。

2001年,江苏省政府实施“三淮一体”战略,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彼时的“淮钢大桥”因结构复杂,历经多次加固。其后,因通航净空逐渐无法满足京杭大运河的通航需要,再加上淮安城市内环高架建设需要,2017年,淮钢大桥被拆除,在原址上新建大桥,2019年12月建成通车。经批准,新建的大桥被命名“清江大桥”。

淮安市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顾祥峰参加了淮安市区多座桥梁建设,既有国内最宽的混凝土斜桥——淮安大桥,也有大运河上的天津路大桥、承德路大桥、里运河上的水门桥,可令他最为自豪的还是清江大桥:“清江大桥的通车,标志着淮安主城区正式进入立体交通时代。它的造型优秀,宛如一道彩虹横跨大运河,是我们运河之都的亮丽风景。”

运河文脉,跨越千年贯古今

“大运河上的老桥都是文保单位,可以数得清,要说新桥,我还真是没有统计过。十几年来,我在大运河沿线,不断看到有新的桥梁建起来。尤其是最近这几年,大运河上建起了越来越多的桥梁。”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对记者说。



走遍大运河全段,贺云翱认为,江苏段为全国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样板。大运河江苏段既是大运河的起源地,又是段落最长、网络体系最完善、沿线城市最多、运河文化最完整的一段,它构建起了一个带有全国性意义的水上运输网络,参与了中华文明整个2000多年的运动。它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最现代的。时至今日,大运河江苏段仍然保持了强大的活力,它相当于10条高速公路的货运量,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推动作用,支撑着沿线的可持续发展,这在全线是唯一的。它参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东部的南水北调,推动中国南北地区的均衡发展。

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著名青年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今年9月到运河淮安段采风时说,翻开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可以发现它们都跟京杭大运河有关。几乎可以说,一条大运河记录了半部明清文学史。大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运输、水利、环保、文旅方面,甚至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层面。

河水悠悠,桥跨两岸。大运河上的一座座桥梁,也在大运河延绵千年的繁华烟火中,见证着国脉的世代赓续与民族的璀璨文明。它们早已不仅是一座桥,而成为了一个个城市地标与文化符号。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朱鼎兆 石小磊

摄像:陈金刚 朱君贤 于房浩

剪辑:黄娴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