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镇开心田园生态农场,“亲子开心农场”迎来了2024年第一批亲子游的客人,家长们带着孩子来种植庄稼、认识花草,体验农耕的乐趣,享受劳动和收获的快乐。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通州区坚持因地制宜,以农业新业态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走出一条党群联动齐发力、村强民富产业兴的振兴新路子。
智慧赋能,深耕设施农业
在十总镇圆宏万嘉智慧农业基地的人工光种植区,一棵棵鲜嫩欲滴的生菜在LED灯的照射下长势正旺。“这种光源是仿照太阳的自然光,智能温室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值都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远程进行操控。这样做,蔬菜成长得很快。”基地负责人王春亮介绍,近两天生菜生长情况较好,到了出菜时节,预计每天能产出1000斤。
圆宏万嘉智慧农业基地是通州区打造的智慧植物工厂之一。近年来,该基地主动参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打造绿色生态、高效、创新的现代农业为目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等先进科技,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施策和信息服务,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发展从田间到市场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实现了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南通哈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草莓高架无土栽培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走进位于二甲镇的哈谷农业高架草莓种植大棚,与平时所见的不同,这里的一颗颗草莓都吊挂在半空中的架子上,颗粒饱满,颜色鲜红,草莓香气也更加浓郁。“工人们最近几天正在抓紧时间采果。明天还有客人预约了带孩子过来摘草莓。”哈谷农业总经理王华新说。
“采用高架无土栽培模式,既能很好地避免病害障碍等问题,又能大大地提高设施空间利用率,还具备省水、省肥、省工等优势,管理也更方便、高效,生产出来的草莓不仅品质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哈谷农业总经理王华新介绍,壤栽培草莓一年能生产1茬,利用高架无土栽培模式解决草莓种植难点问题,一年能生产4茬,产量稳定在每亩3000斤左右,亩增收1.5万元。
数字助农,搭上电商快车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稻香陈窑里的直播间。现在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自己的大米‘陈窑里’,形状呈圆粒形,口感软糯香甜……”1月2日上午,在石港镇睹史院村“新禾”基地“稻香陈窑里农创客”直播间,主播杨露露开始了当天的第一场直播助销农产品活动。杨露露告诉记者:“‘稻香陈窑里’是去年10月新开的直播账号,主要销售农场品,平均每天直播两场共4个小时,每场浏览量约2000人,场成交额每天近5000元。”
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数字助农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石港镇探索打造了睹史院村漫渔湾“新禾”基地、四港村“直播助农”点、花市街村“网络直播”间,通过网络“面对面”,进一步提高了石港镇农文旅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依托“新禾”基地,睹史院村与“寻味本地”达成合作协议,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广地方农产品品牌,将本地产品由寻味平台配送到小区和门店,老家菜地项目也作为生态蔬菜的配套基地,年销售额超30万元。
把准市场脉搏,四港村依托南通市四港汇智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发展“订单式”销售,通过开设“四港优选”供应链,打造了“南通有礼”系列集采礼盒及“郭书记”等直播电商账号,点燃了乡村振兴“数字引擎”。首场试播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万元。四港村村书记欣喜地说:“集采礼盒的商品基本上都是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和优势家纺产品,满足单位团购、景点文创、宴会礼品等定制化需求,首批集采礼盒已销售30万元。”
农旅融合,打造休闲名片
1月6日,十总镇育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少年儿童参观了江海稻作文化馆和无人化农场。孩子们通过了解一粒米“历险记”、传统农具与现代农机的差异,切身感受了农耕时代的变迁,体会了科技赋农带来的影响,弘扬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
育民村江海稻作文化馆以水稻等特色农产品为主题,分为六大展区,是集合水稻知识普及、稻米成品展示、农耕文化宣传、党建功能发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农耕实践基地。自建成以来,共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十总镇二爻社区结合村情实际,依托饶丰果木、佳峰农业两家合作社,建成农业采摘园2处,建成了亲子游乐区、休闲区、采摘区3个园区,建成民宿包间10个,形成了以休闲、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致力于实现“农旅”生态旅游,厚植自然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增强乡村产业兴旺内核。
位于石港渔湾水乡景区内的圣耕园,其中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及农业科普基地就达5万平方米,如今已发展成集农业循环种养、创意休闲观光旅游、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模式,是通州区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单位、南通市农村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南通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基地。石港镇圣耕园负责人王佳杰介绍,2023年先后陆续有10多所中小学校6000多名师生在圣耕园开展了20多场(次)活动。
通州区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通过发展绿色循环高效农业及拓展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向农业新业态的精彩“蝶变”,探索出了一条通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童轩、徐爱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