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地评线】听·见︱餐车改“遛娃舱”,值得更多公共空间“抄作业”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苏青

昨天,G1654次高铁列车的“遛娃舱”火了。这趟列车有节特别的车厢:车窗装饰有红气球、窗花,桌子上摆放着零食水果和图书玩具,乘客几乎全是小朋友。原来,是该列车的餐车部分区域被临时改成“遛娃舱”。

透过网上传播的“遛娃舱”内照片,我们看到,家长和孩子们喜笑颜开,融洽、欢乐的画面令人倍感温馨。有网友还调侃:“不怕孩子吵了,而是怕到站了孩子不肯下车怎么办?”而以往,每年春运期间与孩子有关的话题多是充满争议。一边“熊孩子”的吵闹令乘客不堪其扰,一边是家长为阻止孩子哭闹绞尽脑汁。这两年,还有不少“高铁判官”化身调解员现场伸张正义或劝导矛盾双方。

如今,餐车变成“遛娃舱”,一处小细节化“口水战”为“一片叫好”。那么,这趟特别的列车为何好评如潮?表面看,是小旅客们有了合适的“去处”,往深里思,则可窥见铁路管理的精细化和服务的人性化。

据新华社报道,“遛娃舱”的设立源于一次“头脑风暴”中一群“95后”列车长和列车员的设想。今年春运期间,自厦门始发开往北京、上海、南京等方向的部分16节车厢“长编组”高铁列车均开设有“遛娃舱”。

可见,迎来“一片叫好”并非偶然,而是此前发生的与孩子有关的种种争议并未被置之不理,铁路服务者正在为让家长省心、旅客舒心、孩子开心而努力着。因此,与其说孩子们车厢内的天真笑脸令人感慨,不如说是旅客的烦心事得到解决让人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解决方案没有“一刀切”地设置“儿童车厢”,将吵闹的孩子们集中在一起,而是打造出一个包容、共融的公共空间。一种低成本、高灵活度的小巧思,大大减少了吵闹的孩子和普通乘客之间的不和谐。

站在孩子这一特殊的群体角度来看,我们不难联想到,近年来各地一直在提倡探索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所以,我们不妨将“遛娃舱”的改造作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优秀案例来借鉴,而且可将“遛娃舱”的改造思维放置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去。除了高铁、地铁、飞机等公共交通空间,商场、公园、图书馆、医院等其他场所也可以“抄作业”。放眼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除了儿童友好型,还有老人友好型、孕妇友好型、残疾人友好型,我们用类似“遛娃舱”的细微改变也能提升人文关怀,助力建设各类友好型社会。

当然,各地、各有关单位的具体做法不用“照抄照搬”因地制宜即可,但服务的初心必定是一致的,那就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大家都秉持这样的态度,就一定能用有温度、人性化的设计,打造出更多友好、包容的公共空间,让社会更温暖和谐,城市更文明美好。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