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国内专家现场“助阵”
“你看,从1月24日放追踪器后,环志‘99C’已经回传了2000多条记录信息。”8日晚,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陈功打开“智能鸟类观测系统”,盯着屏幕上花花绿绿的线条,开始追踪“99c”号蛎鹬的位置、运动轨迹、活动量、体温等,“这几天,它主要在如东东凌滩涂觅食,在通州湾万亩海蜇塘高潮栖息地休息。”
1月23日—26日,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在南通沿海湿地组织开展了南通首次冬候鸟环志工作,这也是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首次开展鸟类环志工作。
环志工作开展需经过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和当地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审批和同意。“我们从去年9月开始筹划,今年1月得到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相关批复。”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张再峰告诉记者,“鸟类环志”是指将国际通行的印有特殊标记的材料佩戴或植入鸟类身体对其进行标记,然后将鸟放归自然,通过再捕获、野外观察、无线电跟踪或卫星跟踪等方法获得鸟类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的科研活动。南通沿海的潮间带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迁徙水鸟,特别是鸻鹬类、鸥类的重要迁徙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今年冬天,约有6万只候鸟在通“过年”。
张再峰说,通过在南通开展鸻鹬类、鸥类的环志和卫星追踪工作,能够揭示南通主要鸻鹬类的迁徙路线、明确与南通鸻鹬类和鸥类有关联的主要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识别保护空缺;通过长期的环志监测和样本采集,可以评估鸟类种群的变化趋势及栖息地状况,为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是第一次环志,南通环境监测中心特邀了全国行业专家现场指导。现场“智囊团”中,包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钱法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刘冬平,他长期为中央林业主管部门提供国际履约和决策咨询等行业支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十大林业科技成果奖。
在-8℃的海边夜行3万步
1月23日,南通寒潮来袭,风吹在脸上跟刀割一样。
当天下午,记者跟随环志人员一起,驱车前往通州湾万亩海蜇塘作业,安装鸟环的地点,就在距离海边几十米的一座简易小屋内。
“这已经是环志很好的条件了,很多时候我们就在野外搭个帐篷。”参与过多次环志的刘冬平说。
鸟类环志工作主要包括两个环节:捕获鸟类和安装鸟环。从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多年的鸟类观测数据来看,南通沿海鸻鹬类水鸟多在涨潮淹没滩涂时,落到它们的高潮停歇地——海蜇塘休息,此时为捕获的最佳时机。
1月23日深夜11时许,披着月色,顶着寒风,穿上雨鞋,数名环志人员走上滩涂,在事先踏勘好的捕鸟点插好竹竿,张好环志专用迷网,静候水鸟的到来。捕鸟点的夜间气温已经到-8℃了,海边的风力达到了7级,为了防止捕获的水鸟在粘网上停留的时间太久造成伤亡,大家将环志人员分成两组,半个小时巡网一次,尽可能保障上网鸟类的安全。
当晚上11点11分许,两只蛎鹬率先上网,环志人员迅速到达上网点后,轻轻地将鸟儿从网上摘下,检查鸟体健康无碍后立即放入特制的鸟袋中。
“鸟会受伤吗?”我们有些担心。
“没事,放心!”钱法文科普,这种鸟袋用软棉布制成,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安全性,能够较好地临时保存鸟类。在运送回环志点后,早已准备妥当的环志人员首先检查鸟的健康情况和鉴定鸟种,在确定没问题后迅速为两只蛎鹬戴好适宜规格的金属环和旗标,随后测量鸟的喙长、翅长、尾长、跗跖、体重等身体指标,并根据换羽特征判断其年龄、性别,详细填写环志登记表,最后为其佩戴卫星追踪器。
“金属环是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统一发放,旗标为特制的上绿下蓝式彩环,这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海滨鸟彩色旗标协议书所规定的用于标记江苏鸻鹬类的颜色组合。另外,追踪器的重量通常不应大于鸟体重的3%。”环志人员仔细操作着。
“第一次为鸟进行环志,好激动。”环志人员薛浩男是一名90后女生,她小心翼翼地将佩戴完追踪器的鸟放到鸟笼中观察一段时间,判断其行为正常后,再带到高潮停歇地进行放飞,这样可以让其在熟悉的环境中尽快返回到自己的群体中。
后半夜的海蜇塘寒风依旧凛冽,巡网人员在月色下坚守各自的岗位。3个点位平均间隔2公里,巡网一次需要20分钟,一晚上步行超3万步。直到凌晨2时许,架网点已几乎无鸟飞过,大家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四天三夜环志鸟类20只
从1月23日至26日,2024年南通环志工作历时四天三夜,共环志鸟类20只,涉及5个物种,分别为蛎鹬、环颈鸻、黑腹滨鹬、赤颈鸭和针尾鸭等。
“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几个鸻鹬类环志站,南通此次环志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刘冬平看来,这不仅强化了全国鸻鹬类的环志工作,也为南通环境监测中心培训了环志能力,使江苏环保队伍成为了生态环境系统的环志先锋队。
“这是南通生物多样性走向深入的一次探索。”全程参与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徐怡珊说,“今后,通过公众观鸟和摄影爱好者的观测,我们可以重新发现佩戴旗标的鸻鹬类,从而了解这些鸟类的来龙去脉。通过长期开展鸟类环志工作,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探索鸟类的迁徙规律,更好地保护鸟类资源,提升南通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3只佩戴追踪器的蛎鹬已经回传数据超过7万余条,初步摸清越冬蛎鹬种群的活动范围及活动规律。
今年4月,天气回暖时,南通还将开展春季鸻鹬类鸟类环志。张再峰和同事们在专家的指导下,也对此次行动进行了复盘:“比如,环志时间要尽量避开夜间较亮的满月时段以提高网捕率,冬候鸟环志时间可以适当提前或延后以避开寒冷的天气……”
(作者:文 | 记者 彭军君 刘璐 通讯员 苏志明 实习生 张晨晨 图 | 南通环境监测中心提供 视频 | 记者 彭军君 实习生 张晨晨 编辑:俞鑫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