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就餐问题是民心所系。近年来,苏州从解决老年人最关心、最迫切的用餐问题入手,创新工作举措,逐步形成“15分钟助餐服务圈”。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约190万人次。苏州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助餐工作会议上交流,被《人民日报》《中国社会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老年食堂让老年人吃得暖心放心
5月16日中午,花万年社区综合为老服务·徐公桥中心食堂十分热闹,住在附近的老年人吃着助餐点供应的饭菜,一大荤、一小荤、两素菜和一个汤,赞不绝口。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中心食堂采用“中央厨房+社区助餐服务网点+配送入户”多层次服务体系,目前每日用餐人数350至470人,对腿脚不便的老人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从出餐到送达半小时内完成。考虑到老年人的刚需,助餐点除了法定节假日,周一至周日均正常提供助餐服务。同时,由于食堂嵌入在为老服务中心内,前来就餐的老年人还可以参加手工、乒乓球、舞蹈等活动,还有医生坐诊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据了解,目前苏州98%的助餐服务点均为嵌入式,依托现有养老服务综合体、日间照料中心等,嵌入区域性中心厨房、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拓展助餐服务范围。其中,新、改、扩建老年食堂179家,有力夯实城乡社区助餐服务基础。
去年起,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改建或新建工作被连续纳入省、市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去年,苏州建设完成66个助餐点。今年,拟计划完成100个,其中新建59个,改造提升41个。目前,18个已完成建设,47个开工改造,35个正在进一步优化具体建设方案。
同时,特色服务项目不断涌现。张家港实施“银发餐桌——慈善+党建”项目,链接慈善资源为助餐点位配置统一标识、厨具、餐盒、送餐车等设施设备,进一步规范服务供给。吴中区探索“养老机构+助餐”,释放养老机构厨房潜能,为周边助餐点制作配送餐食,并提供老年人堂食服务。苏州工业园区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和品牌餐饮企业资源,鼓励引导“物业企业+助餐”,依托小区物业服务用房,试点建成园区首个综合性老年食堂,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老年食堂正变得越来越“智能”
红烧肉圆、玉米鸡丁、鱼香肉丝……昆山高新区的新江南共享食堂,今年1月经过提档升级后正式对外营业,为周边居民特别老年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这里不仅提供一日三餐,还提供点心、熟食等,所用的智慧餐台系统实现自由选餐、自动结算、刷卡支付,省时省力。
全面推进智慧赋能,苏州各地不断涌现“智慧餐厅”。张家港老年助餐点位统一安装人脸识别装置,可以通过人脸识别等形式进行助餐结算,并针对上门送餐,开发“今日张家港”送餐小程序。吴中区依托智慧助餐小程序,实现刷脸取餐,并通过助餐平台准确统计助餐补贴金额,方便费用结算和监管。苏州工业园区打造“中央厨房、社区食堂、爱心商户”三大模块助餐系统,提供在线点单、营养分析、慢病调理、可视化全链条监管等精细化服务。依托全市养老服务数据资源库,市级层面正在开发建设全市老年助餐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加强服务动态管理,促进资源精准对接。
“我们正在开发系统,对接数据,让就餐补贴可以跟着老人走。比如,昆山户籍老人到姑苏区某个助餐点就餐,仍能享受昆山的就餐补贴。”苏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说。
画好“3张图”、做好“3份餐”、开好“3家店”
苏州制定完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就餐补贴、送餐补贴4项补贴,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细化补贴标准和发放流程。精细化的保障体系,让老年助餐物超所值。在就餐补贴上,根据老年人能力评估、经济状况分类制定,重点突出对80周岁以上老年人、城乡特困供养老年人、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给予每顿饭2至10元的就餐补贴。
各地积极动员村(居)自治组织、餐饮商户、慈善社工组织等力量,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近期出台的“苏式助餐”实施方案,在市级层面,提标建设补贴,强化运营补贴考评,新增设老年人就餐补贴、送餐上门补贴,并在水、电、气、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进一步加大助餐服务支持力度。
各地普遍建立起“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支持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提供稳定服务。全市通过统一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责任保险,增强老年助餐服务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城区黄埭镇成立惠老助餐专项基金,首批次募集善款169万元。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打造爱心厨房,汇聚企业、社工、志愿者3方力量,为辖区近300名高龄、失能、独居老人足不出户提供营养可口的菜品。同时,苏州助餐服务社会化运营率超95%,逐步形成国企、民企、社会组织互为补充、齐头并进的良性竞争格局。
苏州市民政局局长陈正峰表示,为了持续提升“苏式助餐”服务水平,下一步,将画好“3张图”,即绘制定期更新“需求图”,绘制老年人身边助餐场所“资源图”,形成服务集聚“热力图”;做好“3份餐”,即提供关怀“暖心餐”,提供健康“放心餐”,提供舒心“实惠餐”;开好“3家店”,即打造为老服务“旗舰店”,打造街头巷尾“连锁店”,打造全域打卡“网红店”。
(苏报记者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