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流淌千年的运河,就是一首读不完的诗……”连日来,“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大运河沿线8省市接续火热开展。活动中,各地通过集体采访、专题专栏、原创报道、融媒产品、互动话题等形式全面展示在大运河遗产保护及文脉传承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让古老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新风貌的壮美盛景跃然“网”上,进一步凝聚起保护传承利用的磅礴力量。
南起浙江、北抵北京的大运河,穿越2500多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流经8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从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2017年首次提出大运河文化带、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发布实施,再到2020年《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发布、2021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多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线省市立足实际、协同发力,有力推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开启新篇章,一曲新时代“运河之歌”在神州大地上持续唱响。
十载尽心力,千年韵致传,传统现代交融,激发澎湃活力。扬州将每年6月22日确定为“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日”,系统推进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聚焦18.25平方公里扬州古城,因地制宜实施“微更新”;山东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建成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亮点工程;北京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框架一体推进……10年来,大运河沿线各地实施综合保护工程,整合沿线众多历史遗存、博物馆群落和文化休闲体验点,实现了城市肌理与文脉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共进,正让这条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当代、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内容是亿万网民共同的精神食粮。今年3月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在“无人不网”成为趋势的当下,特别是在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开展“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可谓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是“宝贵遗产”“流动的文化”,以“网”为媒,坚持追本溯源,解读好千年运河的文明基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大屏小屏共振,解读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精神密码,必将为亿万网民砥砺奋进新征程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日夜奔流,流淌至今,恰如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也已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前进路上,把“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好,讲好运河故事,感受奔腾不息的生命,继续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不断推动运河文化高地繁荣兴盛,我们就一定能让新时代“运河之歌”在网络空间“长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