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南京11月28日电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既体现经济发展“软实力”,也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已从最初的便利化改革进入更为复杂的“深水区”。如何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如何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如何加强数字化建设和政务信息共享,是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记者近日在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时发现,园区近年来秉持亲商服务理念,聚焦经营主体需求,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迭代升级园区营商环境建设行动计划,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搭建汇集“政策服务、融资对接、产研合作、资源赋能、诉求流转”的服务企业总入口,以数字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通“审批、监管、执法”全链条。不少受访企业和专家表示,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在于驰而不息的改革,改革过程中,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整体布局和协同推进,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企业获得感。
秉持亲商服务理念 立足企业需求打造服务总入口
生物医药是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条千亿级赛道上,汇聚了2000多家经营主体,1000多名各级领军人才。面对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需求,园区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普方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是一家开发新一代大分子靶向药物的生物医药企业,专注药物的临床前研发。据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尚晓介绍,公司研发的抗体偶联药物在临床上需要进口美国的氯化钠注射液,但该药未在我国注册,药监部门便无法出具进口药品通关单,对企业而言似乎是无解难题。
面对企业研发用未注册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困难堵点,苏州工业园区自2019年就推出《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办法》,即“研易达1.0”,并于2022年升级成为2.0版本,通过建立“白名单”制度,将片区企业研发用物品进口便利化举措适用范围由未注册医疗器械扩大到未注册研发用药品、试剂、化学原料。“白名单”企业向园区海关申报时,不需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即可办理通关手续。普方生物等企业得以快速收到研发所需器械和药品。“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小环节,但对于生物医药初创企业来说,打通的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步骤。”尚晓说。
针对惠企政策找不到、申报程序不了解、兑现资金跑断腿等痛点,苏州工业园区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将原有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升级成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服务对象从起初的约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覆盖至园区所有企业,立足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打造服务总入口,集成政策、金融、人才、产业、技术、仪器、平台、机构等多维度服务内容,支持企业精准画像,并为其生成专属政策定制报告,发布苏州市首个惠企政策服务地方标准,力争让企业不错过每一次享受政策优惠的机会。
聚焦企业群众办事“材料多、证明多、反复提交”等堵点,苏州工业园区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免证园区”建设,通过“直接取消、证照调用、部门核验、告知承诺”四种方式,实现500余项业务的1300余份材料免提交,电子证照调用累计超660万次。园区还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首创“首店一件事”服务,打造包括功能区、园区消防救援大队、行政审批局、财政审计局等多家单位及国资公司在内的“首店帮帮团”服务矩阵,自今年启动起来已累计为20余家首店提供服务。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生物医学工程师凯文·高想把他在新加坡的初创企业搬到中国时,苏州工业园区的竞争对手向他推介了这个园区。这让他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他说,吸引他的主要因素是苏州工业园区对企业的友好态度、健全的医疗器械开发生态系统以及行业内主要国际参与者也在该园区设厂。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护航企业健康发展
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引进的外资企业,现已成为博世在中国最大的制造和研发基地。今年,该公司投资约70亿元人民币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在园区顺利竣工投产。该公司总经理张颖表示,企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当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作为中国首个中外合作开发区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近30年来,引进外资项目数累计超5000个,累计引进104家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74个。2019年,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落户园区,几年时间内,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跨境商贸活动频繁,企业的多元化涉外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为传统和涉外企业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苏州工业园区在4年前成立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去年建设运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法律服务中心,并于近日启动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平台,引驻法律服务机构50余家,形成包含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专业法律服务机构、衍生法律服务机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在内的要素齐全、高度集聚、协同互补的一流生态,让经营主体只进“一扇门”,即可一站式享受商事争议解决服务。
在苏州工业园区,一起涉乌干达饮用水企业的纠纷,从交付评调到出具民事调解书,用时一个月。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副庭长蔡燕芳介绍说,为有效解决域内外法律“信息不对称”等难题,苏州国际商事法庭首创多元解纷新机制——“中立评调”,在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专家学者、资深涉外律师等专业人员作为中立评调员,站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视角为双方提出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在评调过程中,法官从法律角度进行协调,与中立评调员形成合力。
自2018年以来,苏州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并于2022年以立法的形式出台《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上升到“法”的高度。依托市级政策条例,苏州工业园区连续6年出台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制定《苏州工业园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规定》,建立文件自查自审工作制度,建立涉中小投资者权益诉讼服务“绿色通道”,探索“信用分级分类+双随机”监管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无感式”部门联合监管试点,推动由“进一次门、查多件事”向“不进门、查多件事”转变。
一些受访企业表示,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在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叠加的大环境中,企业要放心大胆发展,离不开确定的规则、法治的环境。苏州工业园区持续聚焦经营主体司法需求,进一步完善各项助企发展司法服务举措,积极营造公平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家提供“敢闯敢干”的法治底气。
进一步聚焦经营主体需求 促营商环境向“新”更优
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不少受访企业、专家表示,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当前不少地区的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比较显著的是在政务信息化和提升审批效率方面,但涉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改革尚需强化,不同改革平台在推进中实质性的协同联动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合力的形成,建议在改革中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提升政务服务的数字化能力及政府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进一步聚焦经营主体需求,强化普遍权益保护。一些受访者认为,不少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时会紧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和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开展优化提升,但容易忽视改革的实际效果和地域适用性,没有围绕企业最急迫的需求展开,对重点行业企业关注较多,对面广量大的中小微经营主体投入的资源与其数量不成正比。建议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了解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为重点行业和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或“一企一策”的同时注重推动普惠性营商环境优化,破除各类不合理限制,更好维护公平竞争。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和信息共享。数字时代,数字政府建设也同营商环境优化息息相关。苏州工业园区研究制定《苏州工业园区关于全面推进数字园区建设的行动计划(2022-2025)》,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三位一体融通发展。不少受访者认为,数字化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工程问题,还是体制问题、观念问题,建议各地在建设中破除利益藩篱,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数字社会建设,又防止形成垄断和利益失衡,赋能各类社会组织,平衡不同经营主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放活与管好的关系,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寓治理于服务之中,在建设中实现治理,在善治中提升服务质量。
——提供多样化法律服务内容,打造健全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记者在调研中发现,新模式、新业态带来新变化,经营主体面临的国际法律风险日益增多,给现有的法律服务业带来冲击,现有法律服务机构缺乏专注于高科技新兴产业的高端法律人才,提供的法律配套服务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建议复制推广苏州自贸片区法律服务中心等地区的经验做法,在产业集聚区汇集诉讼、仲裁、调解、司法鉴定、法律服务等多种类型法律服务资源,通过各类法律组织相互合作,为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调研组,执笔: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