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经营主体的数量、生存状况,是衡量经济活力和市场信心的重要指标之一。辞旧迎新之际,新华日报联合省税务局、省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推出“生生不息 向新而行·新经营主体微调研”系列报道,从2024年新办涉税经营主体、“个转企”等新开办、新开业企业中,挑选烟火气小店、跨境电商、科创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微观经营主体,以其生存发展状态,窥探江苏经济的成色、韧性。
货架间工作人员灵活穿梭,打包线上胶带撕拉声不绝于耳,大门处物流车整装待发……2月5日10时,蛇年第一个工作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进位于常州综合保税区的凯昌菜鸟中心仓,看到这里已然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来自日韩的化妆品、大洋洲的保健品、欧美的母婴用品将从这里直接发往消费者手中。
“我们目之所及的商品都还没有清关。这里所有的商品都采用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模式,也就是我们把货物先从海外进口到保税区内的仓库,当消费者在平台上下单后,我们拿着订单去海关总署进行线上清关,之后商品的清关信息下发到仓库端,我们的系统接收到放行通知之后,这一单才可以进行打包发货,然后出保税区。”常州中园凯昌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志平介绍,中心仓作为承载主体,是常州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项目的一部分,目前常州仓除了淘宝平台之外,也有对接快手、拼多多、京东等平台。企业虽然营业执照注册比较早,但包含了建设周期,常州“凯仓”于2023年11月完成测试,2024年1月正式运营。
常州仓“成绩单”显示,2024年全年发货单量超200万单,首年上缴海关综合税超1500万元。“常州仓去年上半年慢慢步入正轨,下半年开始发力,单量进入快速爬坡期。”回顾去年一年的发展情况,吴志平向记者细数“增长曲线”:去年8月,常州仓一天的单量大概是五六千单,9月直接上涨到1万多单、10月份2万多单,“双11”“双12”期间每天都是两三万单。目前商品种类从刚开始的几百种扩展到了现在的18000多种,商品件数从一两万件扩展到了350万件以上,总库存300多万件,货值也超亿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吴志平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2005年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做程序员。“当时一年要去美国总部好多趟,每次都要帮亲戚朋友们带东西回来,比如洗发水。”吴志平回忆,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带了一行李箱的欧舒丹香皂,“26寸的行李箱装得满满当当,那时候国内欧舒丹产品的价格大概是国外的两三倍,也是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国内对国外知名产品的需求”。
2014年起,国家陆续出台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吴志平也开始和合伙人先后在南京、义乌、杭州等地尝试打通跨境电商的通道、上下游等,利用自己写代码的技能搭建平台,做仓储和物流,并将成熟经验和运营模式搬来常州。
“我是常州人,回来做跨境电商是我和常州的‘双向奔赴’!”吴志平告诉记者,2020年5月,常州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同年8月,常州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五批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城市。那时起,他就萌生了在家乡发展跨境电商的想法。“恰好常州跨境电商直购进口的第一单就是我们做的,后来和常州一直保持联系,中园凯昌作为常州综保区的引进项目落地。落地以来,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都给予了很多帮助与支持,例如常州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会提前培训,提醒我们像眼药水属于医疗器械就不能做。”
眼下,常州仓的扩建工程正在进行。“现在我们整个仓的面积大概1万多平方米,计划到五六月份时扩仓到2万平方米,全年目标是做到1000万单!”吴志平表示,跨境电商是大势所趋,扩仓之后还会提升仓内的自动化水平,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