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干字当头挑大梁】江苏: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去年以来江苏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打通转化路径堵点,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将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动能。



走进苏州恒瑞达家用地垫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忙碌景象。去年以来,恒瑞达革新工艺,成功推出无甲酰胺环保地垫,一举打入日本和欧美市场,年销售额增长15%。亮眼成绩的背后,源自恒瑞达与常熟理工学院以“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开展的技术合作。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团队将前期成果提供给企业免费试用,待达到预期成效后,双方再签订成果转让合同。



常熟理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左明明说:“从实验室里出来的数据,跟企业的实际生产是有一定的界限。现在比如说有一个新的技术,直接给企业先试试看,如果达到了八成或者九成的效果,我们再进一步地去对接产学研合作,这样会顺利很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作为江苏县域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市,常熟先行先试出台多项细化支持政策。正是在当地科技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恒瑞达与左明明团队一拍即合。恒瑞达按照“先使用后付费”约定,不仅赶在节前支付了70万元研发费用,还主动将项目金额扩大到300万,希望在新的一年继续深化合作。



苏州恒瑞达家用地垫有限公司总经理夏益杨说:“先使用后付费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接受高校新技术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彻底打消了中小微企业投入给高新技术研发而付出的不确定成本。”



常熟市科技局副局长钱人杰说:“对符合‘先使用后付费’要求的项目以合同实际支付金额的10%,按1:4的比例给予受让方与许可方政策补贴,鼓励担保机构为‘先使用后付费’开发专项保险产品。希望通过政策的出台,发挥资金的撬动作用,推动校企双方迈出合作的第一步。”



截至目前,全省高校院所已盘点存量专利16.1万件,同时江苏积极推动建设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南京和苏州为核心承载区,推动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在苏州中心,当地已组建超30人的工作专班,搭建完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体系,为高校技术转移转化提供集群式、全流程、全要素、全天候的服务,打通转化的堵点和难点。



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执行负责人王勰说:“我们中心已经累计服务高校院所创业者100多人,推动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技术实现转化。截至目前,累计获得新药临床批件193张,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224张,累计获批新药证书14张,高校人才创办企业新融资累计约300亿元。”



多方联动和利好政策加持下,科创成果源源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0亿大关;全年转让许可专利8.69万件,同比增长30.28%,其中高校院所10010件,首次突破1万件,同比增长14.4%;全省专利授权量45.05万件,居全国第二;全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2.36件,居全国省(自治区)第一。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黄蒙 俞铭义 郝朦 周雷 苏州台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