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文明祭扫,让思念有“形”更有“心”

近日,民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加强作风建设,优化服务保障;倡导文明祭扫,推动移风易俗;加强安全管理,防范火灾风险;深化宣传引导,树立殡葬新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作《清明》,既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来的气候和物象特征,又吟咏了在万物蓬勃生长之时,人们对亲人拳拳的思念之情。的确,清明节的主题在于祭扫,清明祭扫的核心在于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与敬意,主旨在心上,不在于形式。《通知》倡导文明祭扫,就是要让思念有“形”更有“心”。

清明祭扫呼唤“文明嬗变”。清明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情怀的传统节日,在新时代正经历着深刻的文明嬗变。在浙江安吉的竹海深处,村民将祭品装进可降解的环保袋,手持白菊拾级而上。这种看似简单的改变,实则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纸钱香烛化为芬芳花束,爆竹声响转为追思卡片,物质载体的革新没有割裂情感纽带,反而让慎终追远的情怀在生态文明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南京雨花台的"云祭扫"平台,让海外游子能穿越时空献上电子白菊。据统计,2024年清明期间,全国开通1164个网络祭扫平台,累计服务网络祭扫客户约459.1万人次,网络祭扫已成为群众表达哀思的重要方式,数字技术重构了祭祀的时空维度,证明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现代文明中焕发新生。

创新举措助力“文明祭扫”。近年来,因清明祭扫引发火灾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训深刻。当然,这其中,政府部门的责任担当和思路创新在这场变革中显得尤为重要。黄山景区设置的无烟祭扫区,配备专业消防队伍和智能监测系统;云南丽江推出"鲜花换纸钱"服务,三天置换量达12万束。这些创新举措证明,安全管理不是冰冷的管理条例,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文明护航。创新方式方法,就能用智慧与汗水浇灌文明之花。

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思念亲人,以“心”为贵;表达爱意,倡导文明新风。上海福寿园内,音乐葬礼取代了传统的哭丧仪式,逝者生前最爱的《蓝色多瑙河》在松柏间流淌;江苏扬州开展的"清明故事会",邀请市民分享家族记忆;陕西黄帝陵的"中华大祭"融入VR技术,让年轻人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文化根脉。这种改变折射出当代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祭祀不仅是形式上的缅怀,更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诠释。当"厚养薄葬"成为社会共识,当生态葬式选择率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这些都昭示着物质主义的退潮与精神价值的回归。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清明祭扫的文明嬗变恰似长江黄河的奔流,既保持着源自雪山的文化基因,又在入海途中吸纳时代活水。当鲜花代替纸钱装点墓园,当二维码铭刻下数字记忆,当无烟祭扫守护着绿水青山,我们看到的不是传统的式微,而是文明在时代浪潮中的优雅转身。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终将在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中,谱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清明新韵!(一鸣)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