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只有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优化建设布局、明确建设时序、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新建和改造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护并重,才能真正把具备条件的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筑牢大国粮仓“耕”基。
饭从粮来、粮从地出,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我国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耕地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7%。对于我们这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耕地资源尤为宝贵。稳住了耕地,就稳住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稳住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耕地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最严格的制度措施、最严密的法治政策,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从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从加强酸化耕地治理,到实施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一系列务实举措、有力行动,彰显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定决心,传递出“耕地保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强烈信号。
守耕地,实仓廪,安天下。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始终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头等大事”,绝不能有丝毫闪失。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既是保证农田必须是良田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的题中之义,对于助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助力生产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湖南常德,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平畴沃野,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辽宁阜新,皂力营子村农户打开农田灌溉水源工程的智能水表、插上水卡,清凉的水雾滋润青苗……一块块高标准农田,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有力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正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耕”基愈发稳固。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完善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机制,确保达到平衡标准。三分建、七分管,必须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一方面,要织密耕地“保护网”,运用法治手段严惩非法侵占耕地行为,压实耕地保护各方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对违法建设占用耕地行为坚持“零容忍”,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另一方面,要提升耕地“含金量”,积极保护黑土地、大力治理盐碱地,聚焦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加大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力度,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真正做到“稳总量、优布局、管用途、严追责”。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资源是生活之基、生产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让我们以此次方案印发为契机,始终胸怀“大国粮策”、守牢“耕地红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理并重,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赋予土地更丰盈、更持续的持久生命力,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沃土,在“吃得饱”“吃得好”中共赴美好未来、共迎幸福明天。(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