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瑾
3月30日中午,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英名墙前,86岁的刘树礼老人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两天前新补刻上的“刘树平”三个字,默然不语。
看到导游领着一群人朝英名墙走来,老人家主动让出道路,坐在栏杆边的折叠塑料凳上。他从淮安市涟水县赶来徐州,只为看望牺牲的哥哥。一路的颠簸,让老人难掩疲惫。
此前的3月28日上午,11位烈士的名字被补刻进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英名墙,他们是:王光成、王同俭、石恩普、刘树平、孙广怀、朱圣香、陈继学、杜玉珠、张秀成、耿森柏、黄瑞家,分别来自山东和江苏。这些年轻的生命,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如今,他们的名字被庄重地刻在了这面英名墙上,成为历史永恒的见证。
“这面墙上,刻着三万多位烈士的名字。这些年经过多方查找,烈士英名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英名墙不仅仅是一个纪念设施,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时刻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听着导游的深情讲解,刘树礼的儿媳不住地抹着眼泪。为了祭奠这位家族中的英雄,刘树礼一家七口来到徐州,分别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英名墙前,敬献了鲜花。
刘树平是此次补刻英名的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年仅17岁,牺牲前未成家。刘树平的弟弟刘树礼当年9岁,英雄哥哥一直是他的骄傲。刘树礼的女婿余茂朋是一名退役军人。他告诉记者,之前听岳父讲起过大伯的事迹,遗憾的是其烈士证明找不到了。余茂朋历经4年多的查找,终于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查到了刘树平的烈士证明。
去年,余茂朋送侄女到徐州上大学时,专程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他在烈士英名墙上没有找到刘树平的名字,于是联系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并在工作人员的热心指引下,办理了烈士证明等核实手续,顺利通过了补刻验证。
亲手触摸亲人的名字,对普通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对补刻英名的烈士亲属们来说,却是一件无比珍贵的事。每一次指尖与英名的轻触,背后都有着曲折的故事,饱含着悲喜交加的复杂情感。
在补刻烈士英名的当天,如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陪同烈士朱圣香的侄子朱国山、朱国民和侄外孙马志刚来到现场,赶在第一时间祭奠先辈。在补刻烈士英名的过程中,两位70多岁的老人站在刻字师傅身后,盯着一锤锤敲击下逐渐清晰的名字,目不转睛。
“朱圣香烈士是我外公朱圣永的三弟,牺牲时年仅20岁,没有成家。”马志刚回忆,“我是前些年偶然听长辈说起家族中有位烈士,名叫‘朱圣湘’,因为年代久远,后人已很少知道他的事迹,这让我久久难以释怀。”马志刚通过网络和民政部门查找“朱圣湘”的资料,却一无所获。后来,在如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朱圣香牺牲于淮海战役”的信息,经多方比对,确认为同一人。纠正了记忆中的错误名字后,朱家人又在当地的烈士陵园找到了记载朱圣香烈士事迹的铜牌。
在办理烈士英名补刻证明过程中,工作人员很快从电脑中调出了朱圣香烈士所在部队于1949年寄给如皋县政府的信函,这是一张经过扫描后数字化保存的珍贵档案。“贵县车马湖区下原乡三村朱圣永的弟弟朱圣香同志,原在本部警卫连工作,于去年淮海战役(十二月十六日)中光荣牺牲……”70多年前的信函字迹清晰,薄薄一页纸,承载着鲜活生命的印迹,铭刻着一个家族的荣光。
“圣香叔叔,我们未曾见过您,但我们一直铭记您。遥想70多年前,您一腔热血奔赴战场,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家人们无不悲痛至极。您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您的精神已融入我们家族的血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朱氏后人。如今,这世界如您所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您的家乡也越来越繁荣美好。您若泉下有知,也当欣慰。”在新刻的烈士英名前,78岁的朱国山用乡音念着祭词,在场人员无不动容。
1995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参战部队和民政部门提供的名单,共有31006名烈士的名字被刻录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廊的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上。由于战争年代信息不全等原因,一些烈士的名字在初次刻录时没有记入英名录。但历史不会忘记这些英雄,人民不会忘记这些英雄。自2001年以来,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常规化、系统化开展英名录补刻工作,在每年的清明节及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之前,都会补刻若干烈士的英名。25年间,一共补刻了332个烈士英名。
“每到清明节前,我们都会收到几百个寻找淮海战役烈士信息的电话。”负责补刻工作多年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王磊感慨地说,“帮助英烈重新‘归队’,既是对烈属的安抚、优良家风的传承,也是对革命精神更广泛地弘扬。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