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文化中国行·春花古建两相宜|海棠拥古塔,代“盐”千载风华

【编者按】春花烂漫,处处游人涌动。遍布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遗产的江苏大地上,春花+古建成为出片顶流。花园城市久久为功的建设与管理,建筑遗产步履不停的修缮与利用,共同造就了这般胜景。让我们跟随春花的指引,一路赏读城市与建筑。同步关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日报视频号欣赏大美影像,参与新华日报微博话题互动#pick春日花花与古建最美组合#,为飞檐翘角与繁花相映之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call!


“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海春轩塔,这座为渔民指引航向的灯塔,历经千年依然在古代盐场西溪屹立不倒。

4月,走进盐城西溪古镇,盛开的海棠为海春轩塔嵌上天工之美。宝塔古朴,海棠粉红,相拥而立,如梦似幻,不少游人“追花”而来。摄影爱好者练益华为了拍出古塔这最美一刹,每年春季都会来到西溪。

海春轩塔与海棠相得益彰。王子杰 摄

“这个角度可以透过海棠树拍到古塔,让海棠树枝搭起一幅画框,将古塔框在其中。”练益华找到一个最佳拍摄位。他的镜头下,古塔仿佛一幅被岁月珍藏的古画,微风吹动花瓣,化开古画凝固多年的青黛,让昔日的明媚一点点袒露出来。

海春轩塔不高,只有20.80米,造型却独特。它是一座七层八角砖结构密檐式塔,塔身为“内唐外宋”的两层砖结构“塔抱塔”,也就是由两座塔嵌套而成,是古代的“俄罗斯套娃”。

在江苏现存的58座古塔中,海春轩塔是塔龄最长的砖塔,距今已近1400年。据民国时期教育家、曾任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教授的汪同尘先生考证,海春轩塔为唐初鄂国公尉迟敬德所建。

航拍海春轩塔。王子杰 摄

塔为中空结构,这样的空腔式塔为何还能屹立在海边千年不倒?西溪旅游文化景区工作人员彭澄介绍:“塔包塔的结构,让内外有两个不同的受力层承压,增加了抗压性与抗震强度,塔砖烧制的原料来自当年的河底淤泥,经过陈化、淘洗、踩炼、制坯等数十道工艺制成青砖,这样的青砖密度大,气孔小,异常坚固。砌塔的灰浆采用熟石灰加入糯米汁、桐油、明矾等材料精心配制而成,这也是宝塔千年不倒的因素之一。”海春轩塔建在泥地上,没有台基的情况下,历经地震和水灾的考验,依然完好无损,堪称建筑界的奇迹。

市民在海春轩塔前晨练。王子杰 摄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座塔,会发现它方方面面都展现了古人在建筑方面的智慧。”彭澄带着记者从塔角向上看,“每个檐角都不在一条垂直线上,呈现螺旋向上的形态,错落的檐角可以将海风减弱减散,从而保护塔不被海风吹倒。还有宝顶是铜葫芦,用‘烽火铜’铸成,随着日照光线的变化,能够呈现出七种不同的色彩。”

从宝顶视角海春轩塔。王子杰 摄

海春轩塔不仅是江苏境内最古老的塔,也是中国唐末过渡时期南北两建筑体系衔接在古塔建造方面的典型代表,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为了让宝塔依旧散发光彩,景区遵循“修旧如旧”的准则,对古塔进行保护修缮。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共有6次维修,恢复其原貌,并铺设散水坡排水、在塔顶安装避雷针等对塔体进行保护。

“根据测量,海春轩塔的塔顶有3度的倾斜,所以从2017年开始,我们对海春轩塔进行物联网远程监测。”彭澄说,这种监测以预防性保护为核心理念,通过部署智能传感设备、网络设备,对海春轩塔面临的病害以及可能出现的病害进行系统监测,实现对遗产保存状况的动态感知,最大限度地对古迹进行保护。

游客们在游玩赏花。      王子杰 摄

近几年,随着宝塔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客流量也在不断上升,每年约有350万人次前来观塔,景区在周边种植梅花、樱花、海棠、玉兰、牡丹,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古塔+名花”的“顶配”景色。还通过举办研学、踏青、露营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来,让这座千年古塔真正成为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的文化地标。

监制:杭春燕

策划:王晓映

本期统筹:杜雪艳

采写:张文婧

摄像:王子杰

视频文案:徐亦丹

剪辑: 王子杰 陶蓉

配音:董双

美编:郑玲玲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