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茶园、鸡舍变身“活课堂”,劳动教育密码这样解

五一劳动节前夕,溧阳市一片茶园里,横涧小学学生的指尖在茶芽间翩然起舞;泰州市凤凰小学引凤路校区内,学生们正屏息记录小鸡破壳的瞬间。劳动教育如何避免“走过场”?连日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访江苏省内学校,立体呈现劳动教育“有课程、有实践、有评价、有文化”的育人生态。

茶园变课堂,一所乡村小学的“草木人间”

清晨,溧阳南山还笼在薄雾里,溧阳市横涧小学五年级学生蒋雯媛已背着竹篓钻进茶田。露水沾湿了裤脚,她熟练地掐下一芽一叶的嫩尖,不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篓茶叶:“采茶要‘轻提快断’,虞校长说这是指尖的芭蕾。”在她身后,横涧小学校长虞清河正弯腰查看茶树长势。这所271名学生的乡村小学,将茶园变成“立体教科书”,在茶香中探索着劳动育人的新路径。

溧阳市横涧小学学生在采茶

“我们推开窗就是天然教室。”美术教师出身的虞清河,将这所山坡脚下的乡村小学,变成劳动教育的试验场。走进学校,校园里的枇杷树上结满了果实,学生们背着茶篓来到学校,原来,当天他们要进行一场采茶行动。虞清河将学校划分为茶园、果园、花园、菜园等园子,创办“南山农学院”,让每个角落都成为实践课堂。曾经单调的草坪变成“茶苗培育基地”,闲置教室改造成“茶娃工坊”。

位于学校北面食堂旁的山坡上的菜园,原来主要是堆放建筑垃圾的荒地,通过师生的开垦,形成了一亩多的菜地,从青菜、萝卜到小麦、油菜,从辣椒、茄子到红薯、土豆,从西瓜、南瓜到蚕豆、豌豆,四季有新鲜蔬菜生长。

“过去劳动是苦差事,现在孩子们争着做。”有家长笑道。在学校工作了40年的教师裴定保站在一旁感慨:“我们小时候放学要放鹅喂猪,现在有的孩子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劳动教育确实该从‘接地气’开始。”如今的果园里,桃树、梨树、樱桃树长势喜人,每棵树都挂着“班级认养牌”,一名学生负责照料三棵枇杷树:“我们用积分卡换有机肥,上周刚给果树‘打虫’,比解数学题还有成就感!”

每年四月,全校学生化身“采茶工”,指尖翻飞间,茶篓渐满。教师刘嘉丽坦言:“以前家长只关心分数,现在他们主动问‘孩子这周采茶了吗’?”学生何抒婉的爷爷特意用矿泉水瓶和旧布为她改制采茶筐,“孩子回家后更懂珍惜粮食了,这是课本教不了的。”  

虞清河捏起学生刚摘的白茶,说起深埋心底的想法:“过去农村孩子会插秧、会放羊,现在他们既疏离土地,又难融入城市。劳动教育必须回答: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学校常陷入“拼命追赶城区”的焦虑。虞清河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将地域资源转化为教育优势。正如他提到的:“我们不需要复制城区模式,茶园、山林、菜地就是最好的教室。”让劳动教育帮孩子重拾自信。“乡村的孩子,不能到最后反而把乡村最朴实的品质丢掉了。如果我们只用分数丈量孩子,乡村教育永远走不出大山。”

虞清河的答案写在学校规划里:学校“南山农学院”与周边茶厂、生态园等数十家单位合作,共同开发茶艺、竹艺、花艺、中草药、园艺、厨艺等课程,助力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与南山茶厂共建“双师课堂”,让学生参与茶叶包装设计;联合农科院开设“田间实验室”,把茶树杂交育种纳入课程;开发“茶旅小向导”项目,周末带学生在景区讲解茶文化。“要让孩子知道,茶叶可以注册品牌,茶园能变成网红打卡点——乡村的生机就在他们手中。”  

溧阳市横涧小学校长虞清河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活儿,而是培养‘完整的人’的重要路径。”虞清河设计的“茶娃积分卡”成了学生们的“硬通货”:主动清理校园落叶可得“美德卡”,在采茶比赛中表现优异能拿“劳动卡”,集齐10张可兑换校长亲自绘制的肖像画,还可以换购劳动实践成果、学习用品和益智类玩具等。四年级学生何抒婉把校长画的“采茶少女”贴在书桌前:“这比奖状更珍贵,因为校长说我采茶很认真!”

虞清河为学生画的肖像

阳光下,茶园镀上金边。虞清河望着嬉笑劳作的孩子们,笑道:“茶字的结构,不正是‘人在草木间’吗?”。这或许正是乡村教育的真谛——让教育回归土地,让成长如同茶树,在四季更迭中沉淀出独特韵味。

掌心雏鸡住进“别墅鸡笼”:劳动教育在这里“破壳”生长

“这些刚孵化的小鸡只有掌心大小,羽毛还是浅灰色的,等它们长大一些,就要住进我们亲手搭的木鸡舍啦!”五一劳动节到来之前,泰州市凤凰小学教育集团引凤路校区学生朱奕涵蹲在恒温育雏箱前,指尖轻点透明箱体,箱内毛茸茸的雏鸡正啄食着碎玉米粒。

泰州市凤凰小学教育集团引凤路校区学生在养鸡

“劳动教育需要真实的土壤。”集团校总校长刘卫军校长指着校园内的蝴蝶园、本草园和果树园说道。在这所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肌理。从孵化鸡蛋到搭建生态鸡笼,从种植七彩番茄到用新鲜艾草拓印画作,几乎每一处空地,都成了孩子们劳动实践的乐园。本草园中,学生亲手种植中草药并制作标本;果树园里,学生修剪枝丫,收获的果实用于公益义卖;蝴蝶园让学生观察生命蜕变,感悟生态平衡。 “蝴蝶从卵到成虫要经历四次‘生死考验’,这教会孩子们敬畏生命。”刘卫军说。

校园的一处树荫下,学生们正为鸡设计“别墅级”鸡笼。“我们还给鸡做了超长跑道。”学生刘馨蔚展示着可拆卸鸡笼。刘卫军介绍:“搭建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用科学课的原理计算承重,用美术课的审美设计外观,更重要的是,当小鸡生病时,他们轮流值班观察,比照顾宠物还上心。”

山鸡饲养是劳动教育与团队协作的“活课堂”。孩子们从学习鸡笼设计原理起步,分组测量、裁剪、组装,分工协作中凝聚智慧。朱奕涵感慨:“通过鸡笼搭建,我们不仅掌握了木工技能,更深刻体会到责任与合作的价值。”例如,在固定围栏时,一个小组因尺寸误差险些失败,但成员们没有相互指责,而是共同复盘、调整方案,最终成功完成任务。这种“做中学”的经历,让劳动教育超越了技能传授,成为品格锤炼的载体。

“如今,我们亲手搭建的鸡笼中已孕育出第一批山鸡雏鸟,我们每天轮流照料,记录成长日志。这一方小小的劳动天地,正见证着我们的汗水与成长,也诠释着劳动创造美好的真谛。”朱奕涵说。

泰州市凤凰小学教育集团引凤路校区学生在用艾草制作扎染

劳作中,动植物的生长,牵动着孩子们的心。走进教室,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学生们正在用艾草制作扎染。一株小小的艾草,可以延伸出艾草叶脉书签、艾草香包等十余门课程。在一本《艾草成长日记》中,艾草的成长过程被孩子们仔细记录着:3月12日,艾草还没“睡醒”,有一股微苦的气味;4月12日,艾草已经长高了,有些已经有10厘米了,香味也更浓了;4月30日,有些艾草已经长到30厘米了,朝着阳光的一边长得更高些……

学生的变化也显而易见。学校德育副校长赵月绩惊讶地发现,原本对自然并不怎么关注的学生们,开始观察到学校的一棵树上长有蚜虫,并帮助学校进行治理。未来,学校计划用AI技术记录学生劳动过程,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并开发“劳动微课”资源库。刘卫军校长展望:“劳动教育要让孩子在创造中感受美好,在合作中超越自我。这才是‘卓而特立,越而超己’的真谛。”  

记者手记:

两所不同的学校,两种路径,却在劳动教育中找到了共同的密码:当乡村小学把茶园变成自信源泉,当城市校园让鸡舍成为协作课堂,教育挣脱了分数的桎梏,回归到“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

虞清河拒绝复制城区模式:“茶园、山林、菜地就是最好的教室,乡村孩子不该丢了土地赋予的朴实。”刘卫军则在钢筋水泥中辟出生态绿洲:“劳动是五育融合的黏合剂,搭鸡笼要用物理,写日志锻炼语文,照顾生命培养责任心。”

两者共同印证:真正的劳动教育,是让孩子在采茶时学会观察,在搭建时懂得协作,在记录植物生长时找回对世界的好奇。

当横涧小学的茶田在阳光下镀上金边,当凤凰小学的雏鸡迈出蹒跚第一步,教育的真谛正在悄然显形。正如虞清河所言:“茶字结构是‘人在草木间’,教育何尝不是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土壤?”从荒地到茶园,从鸡舍到本草园,两所小学的实践证明: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追求单独的分数,而是让孩子在流汗与协作中,看见自己改变世界的力量——无论是守护一片茶田,还是搭建一座鸡舍,他们都在亲手编织着更有温度的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李睿哲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