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莲叶无穷碧,七月的微山湖,一派岁月静好。
微山湖畔,淮北平原上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在昔日战火纷飞间,先烈们曾用血肉之躯,换来如今这大好河山。
将根植血脉的红色基层,转化成发展新动能,老区村的新崛起,正谱写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一个园,英魂永存
炎炎夏日,走进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和畅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部门口矗立的“铜山第一支部”石碑,记录着这个昔日革命老区村的红色记忆。
在和畅庄村后辈们的心中,王清惠是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英雄人物。这个曾在杨虎城将军宪兵营里任书记副官的知识青年,是旧中国最早一批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有识之士。
1932年,返乡教书的王清惠被组织发展入党,与一起入党的另外4名党员,组建起了铜山地区第一支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和畅庄村也由此成为了“铜山第一支部”所在地。
在黎明前的至暗时刻,王清惠和同伴们宛如流星,燃烧生命,擦亮黑暗。
西安事变后,王清惠与王家骧等人在和畅庄村组建农民夜校、农民协会,组织抗日动员委员会,并在附近村庄建立党支部。到七七事变前夕,经王清惠发展的党员已有30多人。1938年春,王清惠等人组织起一支拥有47支枪的革命武装。徐州沦陷后,又组织起拥有50多支枪的第二支武装,后来,这支部队被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豫游击支队,王清惠任支队组织股长。
1939年,王清惠被叛徒出卖,遭到抓捕。就义前,受割舌、挖眼之酷刑,仍大义凛然,临危不惧,陈胸中之大义,最后被活埋于黄河故道,年仅32岁。
如今,烈士的英魂长眠于距离和畅庄村不远的马坡烈士陵园内。和王清惠的墓碑并排一列的,还有和畅庄村的另外4位革命先烈。陪伴在他们墓碑旁的,是在著名的张庄战役中英勇牺牲的有名的、无名的战士们。
在和畅庄村党总支书记支前锋的记忆里,从小时候起,这个烈士陵园自己每年清明都会去,“除马坡的村民,周边乡镇的村民,清明也常去祭扫。”
五六年前,王清惠的后人曾从海南专程返乡祭祖。看到这片祖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建起的这一座座信仰的丰碑,他们感怀万千。
如今,烈士陵园的管理员已换了一茬又一茬,先烈们的墓碑仍松柏相伴,肃穆庄重。他们以信仰之光书写的红色记忆,如静水流深,滋养着和畅庄村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茁壮生长。
一座桥,传承精神
和畅庄村,不缺英雄,也不缺“好汉”。
在村委会往东500米,矗立着一座“好汉桥”。这座桥始建于1961年,3年前,为了保护这处铜山区不可移动文物,一砖一石地把原貌“搬”到辅路上。
桥头一边写“英雄好汉闯世界,改造自然保生产”,一边写“兴水利万民皆喜,除水患千年永丰”。桥侧“铜山区不可移动文物”的石碑背后,记载着和畅庄村“好汉桥”的历史。
据支前锋介绍,这座桥连通苏北大堤,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年没有这桥时,村民们生产的粮食遭遇运输难题,村里的几位热心人就自己筹资,建了这座‘好汉桥’,既兴水利、保生产,也将和畅庄村的好汉精神传承了下来。”
村里有英雄、出好汉,推动乡风文明,也更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几年前,铜山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集中居住”“百千万”工程,和畅庄村抢抓机遇争当示范村。
村里邀请专业设计公司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路边的空间全部用来建设花坛,场地面积大的地方建成广场花园,废坑塘有的填埋建成公共服务设施,有的进行开挖、整治、蓄水变成风景。在此基础上,村里还对房屋墙面进行涂白,画上明丽的山水花鸟画,花坛里竖起设计新颖别致的宣传牌,整个村子既干净整洁、舒朗清新又充满时代气息,令人赏心悦目。
“村东头的文化广场一到晚上,群众有的围着河塘散步遛弯,有的跟着音乐跳舞,村里自发组建了三支舞蹈队,一队年老的,一队年轻的,还有一队跳双人舞的,从来没这样热闹过!”支前锋自豪地说。
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和畅庄村党支部深挖、传承红色文化。村里将王清惠等先烈的事迹列入党课内容,组织评选王清惠式共产党员,在村小学开设革命传统教育课。
为形成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村里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老年人能够在中心读书看报、休闲娱乐,还建立了配餐中心,为年龄大、行动不方便、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就餐和送餐服务,深受老年人欢迎。
“村支两委一班人在书记带领下既能干又会干,让大伙信服,我们这些老党员也没闲着,化解矛盾、监督村级事务,大家真正拧成了一股绳。”老党员秦传会深有感触地说。
一群人,开拓新路
当选和畅庄村党总支书记前,支前锋经营苏康食品厂,做挂面生意,效益不错。
当上村庄的“领头羊”,支前锋更是把做大产业变成了带富乡村的“硬核”实力。
在苏康食品厂记者看到,在老厂的旧址,企业正在建设4000平方米的电商发货平台,“预计再过几个月,就能投入运营。”
今年上半年,企业经营红火。“目前,已实现销售收入1700万元。生产的100个品种,八成靠电商销售。每天早上10点、下午4点,极免、圆通等快递公司的物流车排得满满当当,一天能发货1万单。”支前锋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是24小时全天候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厂里的100多名员工,基本都是本村或是周边乡镇的村民,一个月的工资能拿到四五千元。”
在和畅庄村,有8家像苏康食品厂这样的私营企业,其中6位企业主是有担当、敢作为的党员。
“俺村的秦西干,原先与人合伙干玻璃电商,一年能收入一二百万元。前两年发展入党后,干劲更足了,主动领办草莓特色种植,承包20多亩地,在大棚内种草莓,带着村民一起走特色种植之路。”支前锋告诉记者。
村集体这几年也成为带动和畅庄村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2023年,借助江苏省第四轮农村改革试验区示点项目奖补资金,村里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农事服务中心。“购置了烘干机,为周边6000亩的庄稼提供烘干服务。一斤稻烘干后能比原先多卖8分钱,只收4分钱的成本价,5月开始建设,10月投入使用,当季就成为村民增收的新渠道。”支前锋说。
除了提供烘干服务,这个村里的农事服务中心,还统一销售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厂商的货,直接到村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价格也降下来不少。”
去年,靠农事服务中心,特色种植,以及村里利用废坑塘建起的苏果超市,实现了村集体收入70余万元,“今年的目标是争取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0万元。”支前锋笑道。
微山湖畔,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从烽火岁月到幸福年代,和畅庄村人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快步前行。
记者 胡明慧 孙井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