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于跃书:烽火刘老庄,舍命送情报

编者按: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传承永不熄灭的抗战精神火炬,即日起,交汇点新闻推出“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系列融媒报道,实地寻访抗战老兵,在口述中重温热血时刻与峥嵘岁月,以青春感悟致敬民族脊梁。


82年前的初春,侵华日军集结重兵对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在淮安刘老庄地区,一场敌我实力悬殊的战斗打响了。驻守于此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战士们以生命砌成高墙,与敌人展开长时间的殊死搏斗,最终全连82名战士皆壮烈牺牲,是为“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

战斗结束后,老百姓为烈士们堆起一座三丈高的土墓;而后,当地又重新修建八十二烈士墓和陵园,供后人瞻仰。如今,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松柏四季常青,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到此缅怀先烈。其中,居住在刘老庄镇的老兵于跃书常到园内,自发给群众讲述抗战故事。

1926年,于跃书出生在淮阴县的贫苦农家。彼时的中国,正被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他的亲人也在战争中相继惨遭迫害。11岁那年,目睹亲人离去的他毅然加入了当地的抗日武装,成为一名传递情报的“娃娃兵”。

为了获取敌人的动向,于跃书练就了一身“伪装术”。他常把自己打扮成蓬头垢面的乞丐,拄着竹杖、挎着破碗,混迹于敌人的炮楼、据点之间。汤集、五里、古寨、徐溜、钱集……这些被日军占据的堡垒,他一一摸进去过。

“那时候我们没枪,靠棍棒防身。”于跃书回忆,一次护送情报的任务中,他和战友被敌人发现,枪声瞬间撕裂寂静。战友为掩护他,不幸牺牲。于跃书则听着枪声判断方位,连滚带爬地躲,脱险后才发现肚子被擦破,衣裳全染红了。至今,他的腹部仍留有子弹划过的伤疤。

1943年初春,日军调集2.5万人对盐阜区发动“扫荡”。 3月16日,日伪军分兵11路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为掩护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转移,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的战士们多次阻击各路敌人。3月18日凌晨,负责情报侦探的于跃书发现大量日军正向刘老庄地区合围,他不顾被敌人抓获的风险,赶紧跑向四连驻地,和连长白思才汇报了最新敌情。



“鬼子人太多,马上就要到刘老庄了,我看你们还是赶紧转移吧!”于跃书焦急地说,见白思才没有立刻应声,于跃书忍不住又提醒一遍。听着情报,白思才没有选择转移,誓要和战士们奋战到底,为党政领导机关和地方群众的转移争取更多时间。当时,四连因多次高强度战斗,减员严重,仅剩82人。

是日拂晓,疲惫不堪的四连正埋灶做饭,准备补充体力后,再和敌人决一死战。突然,零星枪声打破了平静。为了不让敌军侵害村民,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当机立断,带着部队撤出刘老庄,在庄外的“交通沟”筑起血肉防线。

晨雾之下,一部分日军在“交通沟”内摸索前进,另一部分日军带着伪军在平地上行军。300米、200米、100米,当距离五六十米时,连长白思才命令开火,全连火力一齐向敌人扫去。经过几场交战,狡猾的敌军意识到刘老庄周围的新四军数量不多,于是从四面八方迂回包抄,形成一个大包围圈。

面对武器装备、人员数量都远优于自己的敌军,退无可退的四连战士不畏牺牲,击退了敌人一次次冲锋,子弹打光了,就拆毁机枪、烧毁文件;手榴弹扔完了,便端起刺刀扑向敌群。长达12小时的鏖战中,四连连续打退敌人五次进攻,击毙敌军170人、伤200多人,82位勇士用生命筑起一道铁壁,将日军死死拖住,确保了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

“全是炮弹炸开的烟,天都看不见了,地上也是炮弹炸开的窟窿。”于跃书回忆,待战斗结束,他和赶来的地方武装同志前往“交通沟”收殓烈士遗体。“战士们全牺牲了,有的人连脸都看不清。大家是一边哭一边收拾,想想可怜啊,战士们连早上那顿饭都没来得及吃。”



刘老庄战斗的硝烟,是四连82名烈士用生命写就的壮歌,也是于跃书记忆中最沉重的篇章。每每回忆,他总忍不住哽咽、落泪。

抗战胜利后,于跃书把家安在了刘老庄镇,毗邻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身体尚可的时候,他常到陵园看望牺牲的战友。后来,于跃书腿脚不便,只能依靠轮椅出行,便让儿子推着他再去陵园,碰见前来参观的群众,还会主动讲起那段烽火岁月。“我们一定要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作出的牺牲。”于跃书说。

如今,岁月已逝,但于跃书常说,自己参加革命的日子是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而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壮举,就是一座丰碑,写着“忠诚”、刻着“不朽”,永远矗立在他心中。



成为民族记忆的传承人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年后的今天,老战士的故事并不遥远,那些刻满细节的回忆,让我得以贴近最真实的抗战精神。 “娃娃兵”的前辈扮成乞丐穿梭于炮楼间,靠棍棒防身打探情报;护送机密时战友牺牲,他听着枪声判断方位。这份少年勇毅,藏着抗战时期“匹夫有责”的大担当。更令我动容的还有刘老庄战斗的细节,白思才连长为掩护群众与机关,选择率81名指战员以命相搏,诠释了军人的血性和使命。如今99岁的于老坚持去纪念园缅怀战友,不只是单纯怀旧,而是想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都成为民族记忆的传承人,用亲身经历对抗“历史虚无主义”。

当下我们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正需要从这些细节中汲取力量。铭记不是复刻苦难,而是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铠甲”,让“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每一代青年的行动中落地生根。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雷乾昊)

总监制:双传学、顾雷鸣

总策划:杭春燕

监制:孔德信

策划:张加静、陆辉、郭蓓

文案、采访:喻婷、李爽、颜霏

新媒体:丁叮、李楠

设计:朱丹清、丁越、施彩娟

视频:张苏宁、闻安南(实习)、常江(实习)

助理:谢玚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