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娄葑东坊产业园内的圆通快递分拣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百米长的全自动快递分拣机,每天早上数万件快递由货车送至,经由机器按照小区为单位自动分拣成122份,再由122位快递员装车,送至千家万户。在这每天重复的工作场景中,有一道“大嗓门”成了常驻的背景音——作为站长的张雨辰,每天都需要处理协调整个配送链条中的突发情况,确保辖区内的每一份快递都被精准配送。
从南京铁道学院毕业后在苏州打拼的10余年间,张雨辰起初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派送快递,他所在的小网点原本只有几个人,如今已发展为有着120余名员工规模的快递配送站。张雨辰在工作之余,还积极助力社区治理,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与街坊邻里结下了深厚情谊。
坚守热爱:
11年间从一线配送员成为站长
“既然不知道当快递员是不是正确的选择,那就先干起来再说。”这个想法是张雨辰进入快递行业的初衷。大学时他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也曾短暂入职了一家外企担任文员。2014年初,他决定从文员岗位上离职。一天傍晚,他与母亲散步时,聊到了自己辞职的打算:“当文员需要从早到晚都坐在办公室里,我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母亲听后,鼓励他去寻找自己热爱的工作。当时正逢电商兴起,快递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他本着试一试的心态入职了一家快递物流公司,却发现快递员这份工作,恰好是他理想中值得长期热爱的事业。
2014年至2016年,张雨辰每天6点开始工作,骑着电动三轮车拉着一车快递进入小区。彼时驿站和快递柜都没有推广开来,送快递时需要快递员挨家挨户送上门。“我当时一天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8点,大概能跑4个小区,送150件快递,每天电话都需要打100多个,还经常碰到收件人不在家,这又需要第二天再跑一趟。”他回忆道,最开始的配送工作十分艰苦,不仅爬楼对体力消耗很大,还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早上买6个包子开始工作,中间得闲了往嘴里塞一个,晚上下班正好吃完。”此外,因为全年无休,当时他的大部分同事先后离职。
张雨辰直言,他是依靠着热爱才坚持了下来。“通过送快递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因为我一直负责送一个小区,渐渐地小区里的阿姨、保安甚至小孩都和我熟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因此,工作虽然辛苦,却给他带来了心灵的充实,让他坚定了扎根在快递行业的决心。
2017年后,他成了快递运输车的司机,以每天3次的频率往返于苏州和无锡之间,之后又负责对接电商和企业,出色的业绩让他一路晋升,2022年他成了快递站站长,负责斜塘街道圆通快递物流业务的管理。他在工作中发现,快递行业普通员工的留职率不高,快递员常因为待遇、工作环境等问题在入职几个月后便匆匆离职。于是,他主动为员工增加假期。春节期间快递公司是照常运转的,他会给一些数年未回家的外地员工批假,让他们回乡与家人团聚。但春节期间需要配送的快递量有增无减,此时他就会再一次“披挂上阵”,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满满一车快递驶入一个个小区,遇见认识的居民还会互相拜年。
爱心帮扶:
以“授渔”之举传递温暖
在送快递的过程中,张雨辰有时会接触到一些困难家庭,他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劳动力因患病等因素而就业困难。2021年,他得知莲花新村一区有一户低保家庭,8岁的小男孩和他的奶奶相依为命,整个家庭几乎没有收入。当时他萌生了“帮一帮”的想法,于是通过社区联系到这个家庭,每个月支援他们一笔生活费。“现在那个小男孩都快小学毕业了,每次去看他,他都会亲切地喊我张叔叔。”每当看到孩子又长高了一些,张雨辰心中也感到浓浓的温情。
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帮助他人不仅很有意义,自己也乐在其中。之后他又陆续通过社区和街道的牵头联系,资助了4户社区无房户家庭的困难学生和1名贵州山区大学生,承担他们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来自贵州瓮安县的小牟同学现就读于南京林业大学,这个假期他就来到了张雨辰的物流公司实习,每天和其他快递员一起将一件件包裹派送。“我一直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给小牟安排了一份简单的工作,也希望他通过送快递多接触社会,积累一些待人处事的经验。”
近年来,他所在的快递公司在数个小区开设了驿站,承担快递收发工作,每天大量的快递刚送抵驿站时未经分拣,致使门口很乱。此外,居民有时取了快递就地拆封,包装的纸箱也被扔在驿站附近。约3年前,张雨辰从社区得知一位家中经济困难的退休老人,年纪在60岁左右,身体尚可。于是他就想到,可以为其在小区驿站开辟一个岗位,负责维护驿站门口的秩序,收集被扔在周围的纸箱。如此,既能为老人提供一份家门口的工作,上班时间也比较自由。现在,那位老人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份工作,驿站工作和小区环境也因他的努力有了明显的改善。
参与治理:
依托驿站激活社区公益新动能
在张雨辰办公室里,布置了一个展柜,放着他入行11年来获得的各类证书,其中有慈善助学基金会颁发的爱心证书,有入选苏州工业园区单季度“时代新人榜”的荣誉证书,他向记者展示的证书中,最新的一份是今年4月获颁的新就业形态调解工作室兼职调解员的聘书。“调解工作室是今年4月成立的,在斜塘街道范围内,如果快递行业的员工遇到了矛盾纠纷,都可以拨打热线向我们求助。”他告诉记者,由于他深耕快递行业11年,人缘还算不错,附近其他快递公司的情况多少了解一些。因此,当有快递员遭遇欠薪等事件,他可以尝试协助社区和街道介入调解,在5月时便成功化解了一起纠纷。
2020年5月,张雨辰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成立了菜鸟驿站东韵社区服务站,将小区多处快递代收点进行了整合,大大提升了小区环境秩序,也节省了快递员与居民之间的“时间成本”。“得益于逐步规范化、普及化的快递柜和驿站,配送效率有了质的提升,原来1人1天最多也就能送150件快递,现在这个数字翻了好几倍。”张雨辰说。
除了管理日常业务,张雨辰还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他借助驿站这一平台,在驿站场地内布置张贴了文明主题公益宣传海报,积极助力社区垃圾分类、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向来往居民宣传惠民政策,提供便民信息咨询服务。此外,他还专门召集公司员工组建了“文明先锋”志愿者队伍,在走街串巷过程中,将文明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传递到千家万户。
平日里,遇到居民取大型快件,或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张雨辰总会主动上前帮忙,将快递送上门。他用一次次贴心的服务,让驿站不再只是收发快递的站点,更成为拉近邻里距离、传递社区温情的“暖心空间”。
(苏报记者 徐璟杰)